第 48 章:大学破唯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章:大学破唯论(第2/2页)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而且,咱们的细则里不是也写得很清楚嘛,‘或等同于该级别之成果’,也就是说,您要是能拿到一个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那同样也是符合要求的呀。”
听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几个字,一直没有说话的林薇终于忍不住插嘴道:“王处长,您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奖的评选难度吧?要想获得这个奖,需要经历多少繁琐的流程,耗费多少心血啊!我们每年光是本科教学的工作量就已经快要把我们压垮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搞这些呢?”
王处长显然对林薇的打断有些不满,他皱了皱眉,然后用一种略带官腔的语气说道:“所以说啊,这就是对大家的一种考验嘛!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做老师的也不能固步自封,得与时俱进才行啊!”
说完,他看了看手表,似乎想起了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便匆匆站起身来,说道:“好了,我还有个会要开,就先不跟你们多说了。”说罢,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房间。
轿车扬尘而去,留下林薇和周明远站在原地,被风吹得浑身发冷。
三、多面开花的荆棘路
回到文学院的办公室,林薇还没坐稳,隔壁的李娜就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李娜是新锐的比较文学学者,脑子活、人脉广,往年考核总能想出些“新花样”。
“薇薇,你听说了吗?理学院那边更绝!”李娜往椅子上一坐,抓起林薇桌上的水杯就灌了一大口,“他们新细则里,‘代表作’可以是顶刊论文、国家级课题、发明专利……但你知道吗?那个‘发明专利’,还得是‘国家发明’或者‘欧美澳专利’!我们文学院的,这辈子估计都跟这玩意儿不搭边。”
林薇揉了揉太阳穴:“我们院也没好到哪儿去。你看,论文要B刊,奖项要省部级以上,课题要国家级,经费要500万+……这哪是‘多面开花’,这是每一面都插满了荆棘,让你开不了花!”
“就是说啊!”李娜把水杯重重放在桌上,“以前‘唯论文’,好歹我们还能靠数量凑一凑,现在倒好,直接要‘精品’了。可精品是那么好出的吗?我有个朋友在出版社,说现在好些老师为了冲B刊,稿子写得急功近利,学术深度根本不够,还不是照样被拒?就像那篇报道里说的,某C刊一年收6000多篇投稿,就发120篇,中稿率不足2%!这哪是发论文,这是中彩票啊!”
林薇想起自己上半年投的那篇关于“秋瑾与赛珍珠女性叙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前后改了七稿,找了三位校外专家盲审,最后还是在终审时被以“选题不够前沿”为由拒了。她当时躲在教研室哭了一下午,觉得自己耗尽心血的研究,就这么成了废纸。
“李娜,你说……咱们会不会也有躺平的那天?”林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茫然。
李娜沉默了片刻,从包里掏出个U盘:“我这儿有个选题,关于‘晚清女性翻译与文化传播’的,资料我攒了两年了,一直没敢动笔。要不……咱俩合作试试?就算冲不上B刊,至少对得起自己做学问的初心。”
看着李娜眼里闪烁的光,林薇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想起周明远说的东京大学教授,想起那些在考核压力下仍坚持深耕的学者,忽然觉得,或许“破唯”的真谛,从来不是用一个更苛刻的标准去替代另一个,而是给教育留一点“润物细无声”的空间,给学者留一段“十年磨一剑”的时间。
四、梧桐叶落处的微光
傍晚时分,林薇没急着回家,而是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几个学生正围着管理员老师,轻声询问着晚清期刊的馆藏位置。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香。
她走到自己常坐的那个靠窗位置,坐下,翻开一本泛黄的《妇女时报》。指尖抚过那些百年前的铅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恍惚间,她好像看到小苏抱着一摞微缩胶卷,从阅览室另一端走过来,脸上带着发现新史料的惊喜;看到周明远在隔壁的历史文献区,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做着笔记;看到李娜抱着笔记本电脑,和她讨论着某个翻译文本的细微差异……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周明远发来的一条信息:“小林,我决定了,明年还申报那个宋元思想史的冷门课题,大不了考核不过,我还有退休金。但学问,不能不做。”
林薇看着信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她回复:“周教授,我和李娜准备合作一个晚清女性文学的课题,慢慢做,不着急。”
发送成功的瞬间,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恰好飘在她的书页上。林薇没有拂去,只是轻轻将那片叶子夹在书里,像是珍藏了一个关于坚守的秘密。
她心里很清楚,大学里面的“破唯论”并没有停止,那些看起来非常严格的考核细则依旧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方。然而,在那满地的梧桐落叶之中,在那些古老书籍的字里行间,在学者们相视一笑时所流露出的默契里,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微弱的光芒,在默默地抵御着工业式KPI所带来的侵蚀。
也许,要想重新找回人性化管理的道路还很漫长,人才流失和教学缺位这些问题也绝对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轻易解决的。但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采钻石”这样荒诞的要求之下,坚定地选择“采石头”这种脚踏实地的方式;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唯成果”的汹涌浪潮里,毅然决然地守护住“做学问”的那份初心,那么这所大学,这片孕育知识和梦想的肥沃土壤,就永远都不会失去它最为本质、最为纯真的温度。
晚风穿过图书馆的长廊,把梧桐叶的沙沙声送得很远。林薇合上书,站起身,脚步坚定地走向了暮色深处。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挑战依旧会来,但她和那些坚守的人,已然在心里,为教育的“和风细雨”,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却足够温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