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历史人物,模糊的阶级立场,垃圾的文学创作(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霍光是擅权专政的权臣,秦桧是卖国求荣的奸臣,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忠臣,海瑞是直言不讳的直臣,寇准是不懂变通的愚臣,申时行是平衡妥协的己臣。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历史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塑造直接套用刻板印象。至于,这个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从来不去深究。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从来如此,便对吗?”

人都是有复杂性的,怎么可能一两个字、一两句话全部概括,这也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

许多艺术创作的惯性思维就是“从来如此”,而大众也愿意接受这种“从来如此”,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深究这个人“是不是这样”,而是认为这个人“只能是这样”。

这不是艺术创作,这是思维认知的惯性投影和自我认同的情感需求,你笔下的历史人物,只是被你扭曲的另一个人罢了。

比如海瑞、纪晓岚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与救国救民四个字根本不沾边。尤其是我们从小看的清宫剧,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清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皇帝勤政为民,大臣廉洁奉公,百姓生活富足。而那些清宫剧中的情情爱爱,更是让一些小仙女觉得后宫爱情真美好。

如果大家认为这点问题无伤大雅,小说人物的创作本来就应该多元化,是我本人对此过于苛刻,那接下来的才是重灾区。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是不一样的。历史人物你可以加工,但不能脱离他的阶级属性,他明明是地主权贵,但你非要说他代表百姓,这就很矛盾。

文学创作,本质上代表了一种阶级叙事。很多的所谓历史虚构、架空历史的小说和影视剧,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模糊阶级立场,主角到底是为民,还是为己。下面,有两部影视作品,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大家应该都挺熟悉,内容我就不说了,有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

一、纪晓岚属于哪一类群体?

二、纪晓岚真的为百姓得罪过乾隆吗?哪怕只有一次?

三、纪晓岚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维护乾隆的利益?(哪怕这个利益是清名)

四、纪晓岚改变了百姓现状吗?

以上这些问题,不需要查阅历史,完全可以从影视剧的角度,思考一下。然后,对比另一部作品,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可以去看看,这部作品,也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一、张麻子在没成为县长之前,和百姓有什么区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