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忠臣误国、奸臣保国在历史上并不罕见(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或许源于我们内心的遗憾,也有对爱国者、殉国者的敬佩,先天性的会觉得忠臣一定在保护国家,奸臣一定在害自己的国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不止有奸臣误国,忠臣误国的程度可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越在更高层次,对于人才的把握上,能力其实和品行相差无几,甚至能力更重要。
能力这玩意真的就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太难弥补这种差距了。上位者只要懂得驾驭,就可以减少品行带来的威胁。但是能力的上限无论怎么培养,有些人只能是那种程度。
当身居高位时,一条决策可能就牵扯到上万人的身家性命,甚至会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以忠臣自居的人未必就能力出众,甚至是昏庸无能。这些人看似气节凛然,但是国家的衰败也和这些人有些脱不开的关系。
反而那些品行不高的小人,对于局势的把握上更准确,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扭转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身居高位者,能力才是关键。
有些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官从不贪财,也不谋私利,甚至还劝谏皇帝、主张节俭,结果却因为路径错误、政策失当,导致整个国家崩盘。
“忠”是动机,“误”是后果。两者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逻辑等价关系。忠臣也可能思路狭窄、经验不足、被情绪绑架、拒绝改革,最终把政权带向下坡。
尤其是那些“清流型忠臣”,常以道德标准约束政治运行,把体制僵化、上下互斥、效率下滑当作一种“清正气节”的表现。这类人看似操守高洁,却极易误判形势、阻碍现实修复,导致国事愈加不可收拾。
历史上,这种“好人做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政策看结果,不看动机;国家讲存亡,不讲初心。
体制内的“道德绑架”往往压垮现实操作。忠臣误国,往往是因为他们用道德理想去对抗制度现实。
这种人在权力场上呼吁“清君侧、反贪官、立名教”,看似正义凛然,实则容易激化权力斗争、消耗政治资源、妨碍政策落地。他们并不理解行政体系的复杂运作规律,而一味强调皇帝亲政、罢斥异己、清除污吏,造成的是权力真空与系统性失衡。
尤其在危机时刻,国家最需要的是资源调配、执行效率、策略腾挪;而不是忠臣空喊口号、上疏哭泣、以死明志。这种以情绪主导治理的模式,常常将朝廷带入“忠义高涨而国事崩坏”的死胡同。
他们赢得了史书的赞誉,却输掉了国家的稳定。
“好名之士”不一定是“治国之才”。很多所谓“忠臣”是历史上的“名士”:才名远播、道德高标、口才了得、文采飞扬。但“会说”与“会做”之间,差着千山万水。
𝑰 𝓑 𝚀 𝔾. v 𝑰 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