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忠臣误国、奸臣保国在历史上并不罕见(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人讲理想很动听,但遇事不会权衡、执行力不足、政策脱离现实。他们要求皇帝事无巨细、清正廉洁,却不给出任何可操作路径;他们抨击权臣专权,却无法提供稳定的替代方案。他们攻击现实的污点,却无力搭建一个能运转的制度。

这类人以“忠”的姿态行“空”的政治,其实是风险最高的政治角色。他们制造冲突,却无法解决矛盾;他们打破格局,却无法建立新秩序。他们不是坏人,但也绝非有益的“制度建设者”。

国家最怕的,就是这种“忠诚又无能”的好人。

忠诚不是专业,治理靠能力。国家治理,不是比谁忠心,而是比谁懂运营、能落实、有手段。

忠臣误国的根本原因,不是忠心太过,而是能力不足、方法错误、路径失当。治国如治病,忠诚的医生不会治也会害人;奸诈的医生,如果能对症下药,也可能救命。

现实中,很多忠臣一味强调“国家大义”“仁政道统”,却对财政、兵制、法务一窍不通。他们的忠诚无法转化为治理能力,也就无法解决国家真正的问题,反而成为问题本身的一部分。

治理不是喊口号,更不是表忠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将忠诚转化为制度能力,那他的忠就会成为一种政治负担,甚至成为破坏力的来源。

奸臣有时反而能推动现实进步。“奸臣保国”,听上去像个悖论,但它背后往往藏着现实的妥协与进步。

那些被骂作奸臣的人,很多是在体制泥潭中拼命推动改革。他们可能排斥清流、打击士族、结党营私,但他们也可能是财政整顿的执行者、兵权整合的操盘手、官僚体系的改革者。他们为了成事,不得不压制反对派、不择手段、不讲名节。

他们之所以被骂,是因为他们得罪了既得利益;他们之所以能保国,是因为他们牺牲了表面道德、保住了国家系统的基本运作。

他们不是清官,但也不是亡国之臣。他们是复杂制度博弈中的胜出者,是“不讲道德只讲成效”的操作派。他们活在骂名中,却可能留下了稳定的制度遗产。

在一个崩坏的体制中,真正想干实事的人,往往不得不“以奸臣之姿达忠臣之功”。

𝑰𝔹ⓠ🅖. v𝑰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