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奸臣和忠臣都是后人的总结,他们才是历史的当事人(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忠臣真的是忠臣?奸臣真的是奸臣?我们现在已经学过的历史,都是后世人对历史的结果做的一个总结。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见证者,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复杂的,不可能拿奸臣和忠臣简单的定义一个人。他们所做的事情,可能对于他们的当下是最优解。跳出简单的“好坏”观念,以利益为出发点,客观理性的分析即可。

把一个人定性为“忠臣”或“奸臣”,是最晚发生的历史行为,而非这个人当时的身份。

在真实的历史现场,没人知道谁是忠谁是奸,因为大家都在博弈、选择、反复。忠与奸,是后世在特定角度下、依据特定价值体系做出的评价,而当事人往往只是在复杂局势中求存图利。

比如张居正推行改革,强权压制言路,在当时被人视为“权奸”;但他死后若干年,清算完毕,朝廷财政却因其遗产得以续命,后人又称其为“忠臣”“良相”。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被贴上了截然相反的标签。

历史上绝大多数权臣,并不是“我决定当奸臣”,也不是“我发誓做忠臣”。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认为对自己、对皇帝、对政局最有利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最后被后人用“忠”或“奸”来概括,简化了其真实动因。

历史不是讲道德的是非题,而是复杂的政治与现实题。

忠臣也有私心,奸臣也有政绩。现实中,所谓“忠臣”并不都是圣人,也会有私心、有谋算、有争利;而“奸臣”也不必全是祸国之人,很多反而是改革派、实干派,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才落得“奸臣”恶名。

许多“忠臣”的忠,是对皇帝忠,不是对百姓忠;或者,是对某个制度忠,而非对实际效果负责。忠于皇权,不代表有益国家;忠于体制,不一定惠及民众。甚至很多“忠诚之士”,只是对现有体系的守旧派。

而“奸臣”常常是改革者、打破旧局的推动者。因为他们打破了旧的分利结构、侵犯了世家官僚的利益,于是被攻击、被抹黑,被写入史书为“奸”。

忠与奸,本质上不是道德评价,而是政治立场的选择。

权力结构决定“忠奸”话语权。历史记录者往往站在权力的胜利者一边,忠奸的评判标准自然随之偏斜。

一个人在权力结构中,若处于胜势、得到主流支持,他的行为往往被解释为“忠”;反之若被打倒、清算、失败,他的行为便会被涂抹成“奸”。

权力的胜负,不仅决定了政策是否成功,也决定了历史的写法。比如李林甫、和珅、蔡京,他们掌权时号令朝野,实际办事能力极强;一旦朝局变化、政敌得势,史书立刻给他们盖棺定论为“权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