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年·枯寂的植被(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野的靴底碾过路面的碎石,发出“咯吱”的轻响。他蹲下身,指尖拨开碎石下的土层——深褐色的土块硬得像砖块,用指甲抠一下,只能刮下一层细粉,连一丝湿润的气息都没有。便携土壤检测仪的探头插进土里,屏幕上很快跳出一行红色数据:“土壤毒素浓度:0.87mg/kg(重度污染),有机质含量:0.1%,不适宜任何植物生长”。
这是他今天监测的第12个点位,结果和前11个一样。
陈野是“边缘区生态监测队”的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检测仪,在西区边缘的废弃耕地里穿梭,记录土壤数据,顺便清理那些已经彻底枯萎的“伪绿植”。他站起身,拍了拍防霾服上的尘土,面罩内侧的显示屏跳了下——“滤芯剩余:2小时10分”,还有最后一个点位要去,是这片耕地尽头的“生态纪念园”。
所谓“生态纪念园”,其实是几十年前人类为了纪念消失的自然植被,特意保留的一块空地。现在里面种满了伪绿植:合成树脂做的“冬青”、塑料藤蔓缠绕的“紫藤架”、连花瓣都是硅胶材质的“月季”。这些东西没有光合作用能力,不会吸收二氧化碳,也不会释放氧气,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醒活着的人:地球曾经有过绿色。
陈野走到纪念园门口,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空旷的耕地里显得格外突兀。园内的伪绿植大多已经蒙尘,深绿色的“叶子”上落满了灰黄色的雾霾颗粒,只有靠近门口的几株“月季”还算干净——昨天他刚用高压气枪清理过。他伸手摸了摸“月季”的花瓣,硅胶材质的触感冰冷又僵硬,没有真实花瓣的柔软,也没有植物特有的、带着水汽的清香,只有一股淡淡的塑料味,混在空气中的碳味里,格外刺鼻。
“又来换营养液了?”纪念园角落的铁皮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陈野转头看去,只见老张头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慢悠悠地擦拭着一个旧花盆——花盆里没有土,也没有植物,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
老张头是纪念园的看守,今年72岁,据说年轻时是敏青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后来因为“月瞳素事件”,学校的植物实验室被封,他就回了老家,守着这片纪念园过了几十年。陈野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淡绿色的液体——这是伪绿植的“营养液”,其实就是带色素的防腐剂,能让合成叶片保持鲜亮,不会被雾霾腐蚀。
“换吧,左边第三株的管子堵了,昨天我看它叶子都有点发暗。”老张头放下抹布,抬头看向纪念园中央的雕像——那是一尊双手捧着幼苗的女性雕像,底座上刻着“林月瞳”三个字,只是现在字的笔画已经被灰尘填得模糊不清。
陈野顺着老张头的目光看去,心里总有个疑问。他来纪念园半年了,每次都能看到这尊雕像,却从没敢问过雕像的主人是谁。今天他换完营养液,忍不住开口:“张教授,这雕像……是谁啊?”
老张头的动作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遗憾。他沉默了几秒,才慢慢开口:“她是林月瞳,五十年前,是她差点让地球的植物迎来新生,也是她……亲手把植物推向了灭绝。”
陈野愣住了。他只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听过“植物大衰败”,老师说过是“未知环境因素导致土壤恶化”,却从没提过“林月瞳”这个名字。
“你年轻,没经历过2025年的事。”老张头叹了口气,招手让陈野进铁皮屋,“进来坐会儿,我给你看样东西,省得你总蒙在鼓里。”
铁皮屋里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泛黄的书籍和档案。老张头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放着一叠装订好的实验报告,封面上写着“月瞳素研发日志——林月瞳、林月彤”,落款日期是2025年4月。
“这是我当年从学校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没被销毁。”老张头翻开日志,第一页就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里的实验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油油的番茄苗,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孩正对着镜头笑,手里捧着一枚鲜红的番茄。“左边的是林月瞳,右边的是林月彤,她们是……特殊的双胞胎,具体怎么回事,日志里写了。”
陈野凑过去看,日志里的字迹清秀,记录得很详细:2025年1月,林月瞳姐妹将月瞳素的生长效率提升至50倍,一粒番茄种子7天就能结果;2月,第一批试验田在郊区种下,小麦、玉米、番茄都长势喜人,最快的7天成熟,最慢的也只需要10天;3月,问题出现了——成熟后的作物开始集体枯萎,叶子发黄、根部腐烂,短短3天,试验田里的作物全死光了。
“最可怕的不是枯萎,是坏死的植株。”老张头指着日志里的一张检测报告,上面的红色数据格外刺眼,“她们检测发现,枯萎的植株会释放一种‘次生毒素’,能渗透进土壤,破坏土壤里的微生物,还会抑制种子萌发。当时她们想补救,可还没找到解决办法,实验室就因为经费问题封了,月瞳素的实验数据也被封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