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窒息的苍穹(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林晓在一阵剧烈的咳嗽中醒来。
不是喉咙痒的轻咳,是从肺腑深处翻涌上来的、带着铁锈味的闷咳——昨晚她为了省半格氧气,把卧室的供氧浓度调得太低了。她挣扎着坐起身,指尖先摸到枕边的“氧浓度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停在“18%”,比安全阈值低了2个百分点。
“又忘了。”她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视线扫过狭窄的房间。墙面是廉价的防腐蚀合金板,上面贴满了泛黄的便签,大多是“今日氧票剩余3张”“去西区取水点需戴备用滤芯”之类的提醒;唯一的窗户被三层防霾玻璃封死,玻璃外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黄色污垢,连窗外“上午九点”的天光,都像是被稀释过的黄昏,昏沉沉地渗进来,连对面楼的轮廓都模糊不清。
今天必须去西区的物资站领这个月的配额。林晓掀开薄被,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第一时间走向墙角的金属柜——那里放着她的“生存套装”。柜子打开时发出“吱呀”的老旧声响,里面的东西简单却致命:一套深蓝色的防霾服(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一个半球形的透明氧气面罩(面罩边缘的密封胶条裂了道细缝,她昨天用胶带勉强粘住了),还有三枚圆柱形的“氧滤芯”,每枚能支撑4小时的户外呼吸。
她动作熟练地穿上防霾服,拉上拉链时,金属齿扣卡在了磨损的布料里,费了好大力气才拉到底。接着扣上氧气面罩,将滤芯旋进面罩侧面的接口,“咔嗒”一声轻响后,面罩内传来轻微的气流声,带着淡淡的金属味的氧气涌入鼻腔,刚才的胸闷感终于缓解了些。她低头看了眼面罩内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滤芯剩余:3小时58分”,还有一行小字:“室外含氧量:10.2%(危险)”。
10.2%,意味着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早已跌破1:9的警戒线,稳定在了更恐怖的1:8.8。林晓想起小时候,外婆还在世时,曾指着旧照片里的天空说:“那时候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出门不用戴这个玩意儿,深吸一口气都是青草味。”可外婆去世那年是2070年,那时候的天空已经开始泛黄,她只在梦里见过外婆说的“蓝天”——一片模糊的、没有雾霾的亮色。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是隔壁的张奶奶,声音透过防霾服的通讯器传进来,带着电流的杂音:“晓晓,准备好了吗?一起去物资站,晚了怕又要排队。”
“来了张奶奶!”林晓最后检查了一遍:备用滤芯揣进防霾服内侧的口袋,取水用的折叠桶挂在腰间,还有一张写着“林晓,居民编号A-739”的身份卡——没有这个,连物资站的门都进不去。她拉开房门,看到张奶奶正扶着墙喘气,老人的面罩显示屏上,“滤芯剩余”已经只剩2小时15分,显然是等她的时候多耗了些氧气。
“您怎么不多等会儿,我快着呢。”林晓赶紧上前扶住张奶奶的胳膊。
“不等了,昨天听说西区的氧票又要减产,晚了怕领不到足额的。”张奶奶的声音里带着焦虑,她抬起手,指了指楼道尽头的出口,“你看外面,今天的能见度怕是连300米都不到。”
林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楼道出口的防霾门玻璃外,是一片浓稠的灰黄色雾霾,像是有人把磨碎的黄土掺进了空气里,连近在咫尺的楼道灯,光线都只能穿透十几厘米,就被雾霾吞了进去。她按下门边的按钮,防霾门缓缓向两侧打开,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刻涌了进来——像是烧焦的塑料混着生锈的金属,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酸味,那是空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反应的味道。
“快戴上护目镜!”林晓提醒张奶奶,自己也迅速拉下防霾服帽子上的透明护目镜,挡住扑面而来的雾霾颗粒。户外的风很小,却带着刺骨的凉意,吹在防霾服上,能听到细小的颗粒撞击布料的“沙沙”声。林晓抬头看向天空,没有太阳,没有云朵,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灰黄色,像是整个天空被一块脏污的布罩住了,连时间都失去了意义——若不是面罩显示屏上的时间在走,她根本分不清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
她们走在人行道上,脚下的路面坑坑洼洼,偶尔能看到裂缝里露出的枯草根——那是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绿化带时留下的痕迹。路边的建筑大多是废弃的,窗户破碎,墙体斑驳,只有少数几层楼亮着微弱的灯光,那是像她们一样,住在“边缘区”的居民。边缘区没有“人工氧幕”,只有核心区才配有那种悬浮在城市上空的巨型设备——林晓曾远远见过一次,在雾霾最稀薄的某个傍晚,核心区的方向隐约能看到一层淡蓝色的光膜,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罩,把那片区域罩在里面,据说罩子里的含氧量能达到21%,和外婆说的“过去”一样。
可那是核心区,是有钱人住的地方。边缘区的居民,只能靠每天限量的氧票和滤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