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导师(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清兵攻陷扬州,进抵长江北岸的期间,驻防江北的南明朝廷兵马,毫无斗志,争先向多铎、准塔等人投降。

高杰死后其部由提督李本深率领,在清军到来以后,世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总兵李成栋先后投降。

刘良佐不甘落于人后,也率部投降。

刘泽清稍微有节操一点,清军南下以后,他将所辖的淮阳十四州县的土地、人民、兵马,钱粮等事全部交给手下代理,自己带着小姨子跑了。

一股脑跑到了海上。

但不久之后,在清兵的招抚之下,也亲赴淮安投降。

整个过程中,南明官军投诚者,有总兵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

其中不乏李成这样,投降之后就猛如虎的将领。

这些人极大的增强了清军的实力,成为日后清廷攻略南明的主力军。

事实证明,他们并非全是乌合之众,也不是战力全无。

只要经略得当,用得好了,是能够发挥出战斗力的。

可惜,江左君臣,尤其是史可法这个督师阁部,在江北经营了一年,耗费无数财力、物力、人力之后,却一无所得。

可惜,可叹!

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左良玉这南明五大藩镇,除了黄得功和左良玉还在长江上相爱相杀以外,全部投降。

不久之后,朱由崧仓皇出逃,跑去投奔黄得功,黄得功战死,部下田雄、马得功等也投降了。

而群龙无首,被堵在长江上进退失据的左良玉部,同样也会在不久之后,投降清廷。

到那个时候,弘光朝廷五大藩镇尽灭,几乎全部成为了清廷继续平定天下的生力军。

......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南京的紫禁城里愁云惨淡,满是末日来临的气息。

而北京的紫禁城,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过去一年里,清军在多条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功,让满洲的军事贵族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顺治刚登基那会儿,多尔衮还给李自成等农民军将领写信,说大家一起努力,灭了明朝,平分天下。

去年开春,多尔衮领兵离开沈阳的时候,还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关内发生了什么。

结果走到半路,忽然遇到了吴三桂的使者,说愿意引他们入关!

一切都好像做梦一样。

到了北京之后,多尔衮自己都说,得寸则寸,得尺则尺,根本不敢想能够取得天下。

并且京畿一带人民的激烈反抗,把他给吓坏了,连忙宣布取消发令,说那些?发的大臣都自愿的,我们朝廷从来没有发过这方面的通知。

大家愿意剃就剃,不愿意就拉倒。

但这才短短一年,李自成、朱由崧就相继倒台,大清居然真的要一统天下了。

局势变化之快,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这江山,就跟白送的一样。

当然了,人与人的悲欢不尽相同,年仅八岁的福临同学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皇帝现在的监护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亲妈大玉儿,另外一个就是叔父多尔衮。

这两人刚才一起过来了一趟,照例又劈头盖脸的将他训斥了一番。

这年头也没啥儿童心理学这么一说,普遍的都认为管教孩子越严厉越好。

第一不能给好脸色,看到就要挑毛病,不行就打,再不行就饿着,主打的就是一个打击式教育。

多尔衮也不知道是公报私仇,还是怎么着,反正历史上记载,此人在管教小福临上,异常的严厉。

犯了和张居正相同的错误。

想想看,福临打小就死了爹,之后就没过过安生的日子,好不容易适应过来了,又被接到北京,丢进了深宫大院里面。

整日面对一个凶神恶煞,强势无比的叔叔,心理不出毛病才怪。

不过好在,他身边有个太监,会变着法的哄他开心。

这时,那个太监又取出了一幅西洋传教士画的混一图。

福临虽然只是个八岁小儿,但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对地图,对军国大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拖着根小辫子,撅着屁股趴在巨大的地图上,口中还念叨呢:

“襄……………阳,襄阳,找到了,襄阳在这里,吴大伴,襄阳在这里!”

旁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太监吴良辅,立刻弯腰谄媚笑道:“是了,就是这里了,万岁爷聪明睿智,果然一找就能找到。”

福临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这种不同于打击式教育的谄媚式教育,让他很受用。

“吴大伴。”福临盯着地图上代表襄阳的那个方块,疑惑道:“这襄阳城看着只是小小的一块,居然能连败我大两位王爷?”

尽管一开始阿济格耍了个心眼,没有第一时间向朝廷报告樊城之战的结果。

但这么大的失败,怎么可能?得住?

河南官员很快就向朝廷作了报告,三边总督孟乔芳闻听此事后,派人到南阳核查,也向朝廷作了报告。

随后,吴三桂自己上书请罪,将战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被俘的尚可喜身上。

并且还表示,这场小挫是因为时间太紧,准备不充分,友军支援不及时导致的,暗戳戳的表示阿济格也不干净。

阿济格见事情瞒不住,终于在攻克武昌之后,在写给朝廷的奏疏中提到了樊城之战。

各方消息虽然有较大的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樊城之战打输了,两位汉王损失惨重,尚可喜兵败被俘,吴三桂仅以身免。

种种因素汇聚之下,共同酿成了清兵入关以来最大的败绩。

可以说,清廷万世基业的大厦已经建成,上面只有两朵乌云。

一个叫张献忠,一个叫韩再兴。

但张献忠苟在四川,反而先和从陕北撤退的大顺军打起来了,远远不如那韩再兴给大清来的这一记左勾拳令人吃痛。

清初太监地位非常低,根本不敢随便妄议政事,否则只要上面觉得你该死,那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步骤,随便就杀了。

吴良辅很谨慎,他先偷眼观察,见小皇上确实不像钓鱼的样子,又见周围无人,这才小心道:“皇爷,奴才听说,本来吴王和尚王已经攻到樊城里面了,只是后来,汉江上忽然发了大水,吴王和尚王躲避不及,这才败了的。”

樊城之战消息传回京师之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这场战事的经过,由于阿济格的“正史”姗姗来迟,于是自然“野史”横行。

野史不一定保真,但一定够野。

外庭还相对靠谱一些,但是宫中的版本就非常邪门了,说什么的都有。

什么发大水,什么地震,什么水怪,什么陨石等等等等。

吴良辅说的还是相对保守的版本。

总之,是绝对不能承认韩再兴的襄樊营有正面击败满洲大兵的能力。

“四月间也会发大水吗?”小皇帝提出了质疑。

“呃......许是那边山多,汛期来得早。”吴良辅随口胡诌了一句,又道:“皇爷,奴才听说那韩复原先只是个土贼,生得有两百来斤,最为贪吃好色,肚子上都能点灯!比三国里的董卓还要董卓!此贼就算侥幸胜了一场,等八王

收拾了闯贼,必定会回过头来打死他的。”

三国演义是满洲军事贵族的科普读物,人手一本。

董卓福临是知道的,这么一说,立马就懂了。

瞬间对那个韩再兴失去了兴趣。

他爬起来,目光落在了书案上的一个木匣子上,这都是他听说樊城之战以后,命人收集来的相关物品。

小皇帝迈着步伐走了过去,打开匣子,立刻闻到阵阵奇香。

里面有香皂、香烟、纸牌等物,还有收集来的襄樊营的兵牌、旗帜、勋章等等。

满满当当,看着跟百宝箱似的。

福临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径直取出一份报纸,翻阅起来。

小皇帝年纪不大,但汉学水平相当高,七岁就能作诗,这时看一份面向普罗大众发行的报纸,自然不在话下。

他扫了一遍头版的时政新闻,跳过第二版,快速翻到第三版,这里都是社会新闻,充满了各种狗血的八卦,有时还会有话本、小说之类的。

可读性非常高。

福临捧着报纸,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但是很快,他瞳孔骤然收缩,看到了令他眼前一黑的东西。

“清宫秘史?清宫秘史是什么?”福临口中嘀咕。

旁边的吴良辅,冷汗都下来了。

但他不敢去阻止。

𝐼𝐵Ⓠ𝙂. v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