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成功的预实验(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们需要建立正规的研究流程。”李教授提醒我们,“现在的研究规模太小,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与此同时,伦理争议再次升温。某知名生物伦理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质疑我们“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面对质疑,我们决定用最科学的方式回应:完全公开我们的研究数据和方案,邀请独立机构监督,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长期安全性研究。
七月的一个傍晚,我们收到了MIT怀特教授的视频邀请。屏幕上,他显得异常兴奋:
“我们重复了你们的实验,结果一致!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干预效果在停用设备后仍然持续。”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激动不已。如果效果能够持续,意味着我们的方法可能带来长期的康复,而不仅仅是暂时的缓解。
在准备正式临床试验的前夜,我独自留在实验室整理数据。弗洛伊德老师飘到展示着成功案例的屏幕前,久久凝视。
“您在想什么?”我问。
“在想医学的进步。”他的声音带着感慨,“在我那个时代,我们试图通过谈话触及潜意识;而现在,你们直接与潜意识对话。”
他转向我,眼中有着前所未有的严肃:“但记住,越是强大的工具,越需要谨慎使用。你们不仅要对科学负责,更要对使用这些工具的人负责。”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随后的几个月,我们开始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北京、上海、波士顿的六个研究中心,超过300名患者参与了研究。方舟开发了云端数据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全球数据;陈浩协调各中心的研究流程;我则专注于数据的解读和理论的完善。
当第一批中期分析结果出来时,连最保守的评审专家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方法确实有效。
圣诞节前夕,我收到张女士寄来的贺卡:
“谢谢你们给了我安睡的夜晚。现在我能陪着女儿看圣诞树,而不是在噩梦中惊醒。这是最好的礼物。”
看着贺卡上母女相拥的照片,我感到眼眶湿润。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值得了。
弗洛伊德老师看着贺卡,微笑着说:“现在你明白了,科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发表多少论文,而在于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是的,我明白了。从那个在图书馆憧憬心理学的高中生,到今天能够真正帮助患者的科研工作者,这条路走了很久,但每一步都值得。
成功的预实验只是一个开始,我知道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现在,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用科学的力量,为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初心:理解梦的奥秘,治愈心灵的创伤。在这个初心里,我们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