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成功的预实验(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33章成功的预实验(第1/2页)

初夏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实验室地板上切出细长的光带。我站在仪器前,最后一次检查“绘梦仪”原型机的设置。今天,我们将进行首次临床预实验,这是检验我们多年研究成果的关键时刻。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方舟从电脑前抬起头,眼神中既有疲惫也有期待。为了今天的实验,他连续调试了72小时系统。

陈浩带着受试者走进实验室。张女士,45岁,车祸后PTSD患者,饱受噩梦困扰三年。她显得有些紧张,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

“请放心,张女士,”我引导她在特制的实验椅上坐下,“整个过程我们都会全程监控,您可以随时喊停。”

弗洛伊德老师静静地站在角落,目光专注。作为曾经的精神科医生,这个场景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熟悉。

实验开始。张女士逐渐进入睡眠,监控屏幕上显示出典型的睡眠周期。当脑电信号显示进入REM睡眠期时,系统自动启动了干预程序——释放出我们精心调配的雪松香气。

突然,监控器发出轻微的警报。张女士的呼吸变得急促,心率上升——这是噩梦开始的征兆。

“要干预吗?”陈浩紧张地问。

“再等等。”我紧盯着屏幕,“我想看看系统能否自动识别。”

果然,三秒后,系统自动增强了雪松香气的浓度,同时加入了舒缓的白噪音。奇迹般地,张女士的生理指标逐渐平稳,脸上紧绷的肌肉也放松下来。

两小时的实验结束后,张女士醒来第一句话是:“我梦到了森林......很安全的地方。”

当她描述梦境时,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梦见在雪松林中漫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远处有溪流声。这与她往常“被困在车祸现场”的噩梦截然不同。

“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没有做那个噩梦。”张女士眼中闪着泪光。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然后爆发出压抑的欢呼。陈浩激动地拍打着桌子,方舟罕见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但这只是第一个成功案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陆续测试了12名PTSD患者。结果令人振奋:超过70%的受试者报告噩梦频率显著下降,85%的人表示睡眠质量改善。

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那些对干预反应最好的患者,在清醒时对创伤记忆的应对能力也明显增强。

“这可能是记忆再巩固的过程,”我在团队讨论中提出,“梦境干预不仅改变了梦的内容,可能还在改变创伤记忆本身。”

这个发现让我们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维度。

然而,成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预实验结果的传播,我们开始收到大量的咨询——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医生、研究者。实验室的电话响个不停,邮箱被塞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章成功的预实验(第2/2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