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一个“绘梦仪”原型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陈浩兴奋地查看数据,“情感识别准确率提高了40%!”
方舟仔细检查着设备运行记录:“整个系统稳定运行了3小时,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我们立即开始了更系统的测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20名志愿者使用了绘梦仪原型机。结果令人振奋:设备不仅能准确识别梦境情感,还能通过气味提示有效影响梦境内容。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位志愿者反馈:“我常年做噩梦,但使用你们设备的那个晚上,噩梦变成了普通的梦。虽然还是那个场景,但我不再害怕了。”
然而,就在我们庆祝突破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一位伦理学家在学术会议上公开质疑:“这是在操纵人的潜意识!谁知道长期使用会带来什么后果?”
媒体的报道也开始两极分化。原园所在的媒体做了客观报道,但一些小报直接用《科学怪人试图控制你的梦》作为标题。
“每个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质疑。”弗洛伊德老师平静地说,“重要的是用证据回应质疑。”
我们决定用最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这些声音。李教授帮我们组织了伦理委员会,监督研究的每个环节;我们主动邀请媒体参观实验室,展示严格的安全措施;还开始了长期追踪研究,评估设备的长期影响。
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收到了MIT怀特教授的邀请,希望我们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绘梦仪的研究成果。
准备报告时,我翻看着研发历程的照片:从最初粗糙的电路板,到如今精巧的原型机;从无数次失败记录,到如今清晰的数据图表。
“感觉如何?”弗洛伊德老师问。
“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我轻声回答。
国际会议上,当我把绘梦仪原型机放在展示台上时,全场安静了片刻,然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有质疑,有惊叹,更有深入的技术交流。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老教授的话:“年轻人,你们让我想起了互联网的早期。那时候,也没人相信世界会被连接起来。”
回国途中,我在飞机上整理会议笔记。方舟坐在旁边,轻声说:“还记得大一那年,你在图书馆说想研究梦境吗?”
我点点头。那时天真的梦想,如今变成了捧在手中的现实。
“我们真的做到了。”我说。
窗外,云海在脚下翻涌。绘梦仪原型机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我知道,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设备需要优化,理论需要完善,伦理需要探讨。
但至少此刻,我们证明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可以通过坚持和创新,一步步变成现实。
而这一切,都始于很多年前,一个平凡少女在图书馆里,与一本《梦的解析》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