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痕检局限性(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二,人工走访替代监控。”

PPT显示清溪村及周边地图,上面标注了大量红点。“云溪县监控很少,村里更不用说。我们组织民警、村干部、民兵,对清溪村及周边石坝乡、清塘镇进行了地毯式走访。”

“问了不下五百人,最终在石坝乡五金店找到突破口——店员回忆汪正国来过,还找到了他藏匿的外套和纸条。又在清塘镇汽车站旁边的小卖部,查到汪正国买过饼干和手电筒。”

“这些信息,靠监控是查不到的,只能靠嘴问、靠腿跑。”

“第三,犯罪心理侧写缩小范围。”

陈默放出一张白板照片,上面写着汪正国的特征:男,40岁左右,体力劳动者,与周德海有经济或情感纠纷,性格偏执,熟悉本地山林……

“当时证据很少,我就根据现场痕迹、纸条笔迹、受害者背景,做了个初步侧写。建议赵队重点排查周德海的亲戚、熟人中有无符合特征的人。后来果然锁定了汪正国——他的远房表弟。”

他补充道:“心理侧写不能作为证据,但可以大大缩小排查范围,节省警力。这在基层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实用。”

“第四,并案思维。”讲到平山县案,陈默提高了音量。“并案不能只靠电脑自动比对,更需要办案人的经验和敏感。”

“赵刚队长看到平山县协查函,第一时间注意到‘云溪县五金厂’和‘农田牌’胶鞋这两个细节,立刻来找我——这就是敏感。”

“如果他按程序走,把协查函往档案室一塞,等省厅指纹比中,可能又是几个月后了。破案,有时候就是抢时间。”

台下,赵刚坐在第一排,微微点头。周围几个县局的队长投来佩服的目光。

“所以,”陈默总结道,“设备不够,人来凑。2006年的条件下,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用最笨的办法,也能找到突破口。土办法不丢人,破不了案才丢人。”

会场响起一阵掌声,尤其来自基层的民警拍得最响。

陈默抬手压了压,进入最后一部分:“未来的关键:设备升级与思维升级”。

“但是,‘人工补位’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作为长期选择。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破案能力,必须两手抓:设备升级和思维升级。”

他放出一张省厅规划图:“我了解到,省厅正在筹划‘全省刑侦技术装备三年升级计划’,这是好事。我希望专款能真正落到基层,尤其是偏远县局。”

他具体建议:“比如,每个市局至少配一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用于毒物、微量物证快速筛查。”

“县级局配齐新一代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与省厅数据库实时联网。DNA检测建立绿色通道,确保重大案件样本优先处理。”

台下省厅领导认真记录着。

“更重要的是思维升级。”陈默语气严肃,“设备再好,不会用也是废铁。必须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细节联想能力’。”

他再次举例:“看到胶鞋印,不能只记录‘42码,农田牌’,还要想:磨损程度反映什么?嫌疑人是内八字还是外八字?经常走什么路面?鞋底附着的泥土、植物能推断出活动范围吗?”

“看到指纹,不能只入库比对,还要看:指纹磨损程度如何?有无特殊疤痕或老茧?可能是什么职业造成的?——这些都能帮我们缩小排查范围。”

“看到现场血迹形态,要能判断出血点高度、方向、受害者受伤时的体位……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培训和经验的积累。”

他最后说:“我建议省厅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培训班,不是讲大道理,就讲案例,讲现场怎么干。让一线干得好的技术员上来讲课,交流经验。基层局之间也可以结对子,互相学习。”

报告结束,掌声持续了很久。

不少县级局的技术员围上来提问,陈默一一解答。

中午休息时,省厅周总队长找到陈默和赵刚:“陈教授,你讲的问题很实在,省厅会认真研究。尤其是设备升级这块,厅里已经开了会,决定先拨一笔专款,给云溪县局更新一批痕检设备。”

赵刚一愣,随即惊喜道:“谢谢总队长!”

周总队长说:“一台新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两台最新的指纹自动比对终端,再加一台高清晰度足迹分析仪。算是省厅对你们破获两起大案的奖励,也是做个试点。”

下午的培训是分组讨论。赵刚被几个县局队长围住,请教清查走访的经验。陈默则被技术员们拉住,问细节勘查的要点。

晚上,陈默在招待所整理培训反馈。

手机响了,是山泰警院的助教发来的短信:“陈老师,下周三《犯罪现场勘查》课,是否按计划讲‘10·14案’案例?”

陈默回复:“嗯。另外增加一节‘2006年痕检局限性分析’,让学生们了解基层实际困难。”

他放下手机,打开笔记本,开始备课。

窗外,秋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但这一次,赵刚等一众县局队长们心里有了底。

设备在更新,经验在积累,下一个案子,也许会容易一些。

但正如陈默所说,真正的关键,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