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莫尔兹比港战役之始(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种小炮艇主要用于掩护第一波登陆,随后则进行当地交通阻断,对于机枪阵地的效果较好。

而第二型火箭支援艇则是一次性装备,标准排水量330吨,其上装有28座25管140mm箱型火箭巢和一门120mm迫击炮。

第二型的小体型和火箭巢设计意味着他们几乎不可能重装填,因此每次行动都是一次性的,装填700枚火箭弹进入战场,迅速进行覆盖式攻击。

当然,相较于其体型和火力配置,即便能再装填,它们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携带。

由于火箭炮发射时,其尾焰温度高达上干度,集中对甲板面烧蚀会导致甲板变形,因此基本上无法复用。

同时,由于其吨位小、上层重、舰体修长稳定性差,所以该舰需要逼近滩头攻击,防止海浪干扰。

最终,在用完之后,支援艇就直接冲滩,冲上沙滩后,用上面的120mm迫击炮攻击滩头敌人,而中轴线上有贯通内舱,可以携带20~30名士兵。

整体来说,除了运兵功能外,该船的其他用途与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火力支援舰相差无几。

冲绳岛战役中的火箭炮艇-图

实际上,在两栖登陆方面,两国的想法殊途同归,无论是两栖指挥舰、两栖运兵船、专业登陆舰艇这样的大家伙,还是火力支援艇、近海炮艇、两栖载具,都十分相似,甚至就连这些船只的来历都颇为相似。

而第三型火力支援舰才是正儿八经的支援舰,其火力布局与利用思想跟后世的九江号火力支援舰差不多,这显然是出自左念微的手笔,但长得还是二战的样子。

第三型支援舰标准排水量1100吨,以货轮为基础改造而来,主要武器为6座50管140mm箱型火箭巢和两座150mm单装主炮。

舰上的50管火箭巢设有辅助装填设备,能够在较短时间里进行一次装填,底座也不是“一次性产品”那样的铁架子,而是稳定基座,设计稳定性上有大幅提升,同时舰上做了高温特种处理,减少尾焰损伤。

而主炮则更有意思,海军秉持着拿来主义,直接从陆军拿来了150mm榴弹炮,威力足够,还能与陆军通用炮弹。

实际上,海军还有一款火炮支援舰直接在中轴线上装了6门150mm榴弹炮,除了精度不如陆地上外,没有什么缺点。

登陆作战的一条核心准则就是“敌方守军必须在突击部队抵达海滩时处于被强力的高爆弹药爆炸震晕的状态”,因此,在合适的情况下,充分的炮火准备是必要的。

大约在傍晚时分,莫尔兹比外海已经被数十艘国防军船只占满,在轰隆隆的舰炮炮击声中,数不清的士兵从绳网上爬下,登上了登陆艇。

随后,上百艘小艇像一把细密的长梳子一样扫过了海面,冲向陆地,留下一道道显眼的白色航迹。

此时,国防军舰队延伸了炮击,对敌纵深实施拦阻射击和妨碍射击,因此在更远处还不断的闪烁着炮火的光亮与浓厚的硝烟。

在东南亚的战斗中,尽管所遭受到的威胁不大,但客观问题却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无论是由海上陆的混乱,还是岸上物资的拥堵,都在战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国防军也迅速吸取了教训,进行了改进。

滩头管制队部分乘着快艇在海上穿梭,部分在陆地上指挥,标示海滩、标示危险航线、控制舰艇、疏散伤员,以及从登陆艇上卸下登陆部队的物资。

陆上管制队则在晚些时候上岸,等待滩头战斗结束后,组织物资向纵深转移。

濒临滩头的海面时不时发生爆炸,水柱冲天,少部分是来自于澳军的炮击,大部分是陆战旅抢滩队在对敌人布置的障碍物进行爆破清除。

跟在他们的身后,两栖坦克与登陆艇相继到来,随着第一梯队的登陆部队即将上岸,来自陆地纵深的澳军炮火也终于降临,各种口径的火炮开始射击,海面上水柱冲天,滩头亦满是爆炸扬起的沙尘与硝烟。

面对澳军的炮火,国防军立即释放烟雾,十几艘迫击炮小艇迫近滩头,用上面的80mm迫击炮或105mm化学迫击炮向战场发射烟雾弹,而空军也出动飞机拉烟。

很快,一道壮观的烟墙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其主要是飞机的功劳,而在烟墙跟脚下的烟雾团才是迫击炮的战果。

有了烟雾的遮挡,澳军的炮火一下子弱了下来。

然而,还不等众人松一口气,就发现浓厚的烟墙也同样阻挡了自己的行动,无论是炮火压制,还是部队前进,都陷入了一种茫然的状态。

这下子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