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澳洲方面军(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至于缺点嘛,自然就是战线拉长了,各方面没有保证,尤其是后勤线。

但总的来说,仍值得一试。

在后续的半个月里,军方又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论证,最终在7月初敲定了作战方案,计划组建“澳洲方面军”。

在方案中,进攻莫尔兹比的第一梯队的主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三旅和陆军第十六步兵师,以两部为基础,编成了“莫港纵队”。

除了这两支部队,其下还辖有多支战斗力量,为了防止澳大利亚人坚守城市打巷战,第一、二重型战车营加强给了莫港纵队。

这两个战车营装备了37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的产量不多,是一种29.5吨的间战期重型坦克,其设计的初衷便是为巷战及其他特殊战场上的步兵提供支援。

因此,37式的速度并不快,比玛蒂尔达还慢一点,公路最高时速只有23公里,但装甲和火力很足,其主炮为一门75mm短管炮,另有12.8mm重机枪一挺,7.5mm重机枪两挺。

而装甲厚度也很不错,正面装甲为80mm,侧面和炮塔前装甲为65mm,火炮防盾装甲厚56mm,炮塔侧面和后面装甲厚50mm,顶装甲厚30mm,车体顶部和底部装甲厚20mm。

这样一座钢铁堡垒在巷战中的价值是很足的,75mm短管炮也足以为步兵提供足够的火力,毁坏面前的工事。

重炮则没有编入莫港纵队,一来军舰足以提供近海的炮火支援;二来澳大利亚在此的空军弱小,又没有大中口径加农炮,火力支援和远程压制可靠空军保证,步兵师的师属火炮也足以使用;三来莫尔兹比港周围也不存在什么坚固工事,即便退到纵深,也无需太过担心。

而为了防止澳大利亚人破坏港口设施和仓库等建筑,以及为野战机场等处的袭击和修复,纵队中又编入了两个工兵旅和一支航空勤务队。

当然,他们在后面。

而陆军主力则是第2兵团,下辖两个军。

原本在南洋方面军的第4军被调了过来,并得到了大幅增强,下辖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6机动步兵师和第9机动步兵师四个师级单位,并辖有其他直属单位。

同时又新建了第6军,下辖第2装甲师、第4装甲师、第3机动步兵师和第10机动步兵师,配置与第四军相同。

机动步兵师,即摩托化步兵师,很显然,军方现在是采用了装甲突击方案,将机动力量直接翻了个倍,组建了两个机动军。

而第7军就要普通的多了,下辖三个甲种步兵师,即第25步兵师、第29步兵师、第30步兵师,从第4军中摘出来的第6战车旅也被配给了第7军。

再加上其他单位和后勤人员,澳洲方面军的总兵力直接突破了30万,达到了32万人。

相比于最初的预估,如今的澳洲方面军规模看似相差无几,但对物资保障和调度能力的考验要高得多,所需要的运力也更高,情况并不容乐观。

在二战初期的登陆作战理论体系、登陆保障能力、运输能力、组织能力来看,它的难度甚至要超过诺曼底登陆。

这是跨海1200公里的对澳洲强登陆,距离十倍于诺曼底,这意味着空军无法发挥作用,只能依靠海航提供掩护。

同时,漫长的航线也意味着在兵力投送上,单次投送十分有限,一次只能运两三万人,若第一批部队不能坚守足够的时间,那么整场行动就会全面失败。

可以说,这是中国打的第一场倾尽全力的战争,再多的人和物资也送不上来了。

这第一批的两个师就代表着全国的希望,他们如果失败,那么这场行动就得排到1944年以后。

而海空军方面,空军单位被编为“澳洲航空队”,由三支战斗联队、两支轻轰炸联队、两支俯冲轰炸大队、两支远程轰炸大队和三支侦察大队、两支运输联队组成,总计一干四百多架飞机。

由于战场距离遥远,空军在向凯恩斯的登陆行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理应依赖海航,但海军所能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为了筹备登陆瓦胡岛的行动,海军航空兵主力不能动。

因此,海军计划出动2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5艘航空母舰、15艘巡洋舰、35艘驱逐舰以及300余艘其他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