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俄国动乱(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打着大大小小的横幅、旗帜的游行队伍气势雄壮而脚步坚定的行走在大街上,边走边高声疾呼着。
上万人齐声呐喊的动静和气势,如虎如雷,对面的军警紧握钢枪,却不敢有任何动作,他们前进一步,他们便退后一步。
突然,一声枪响在警察中响起,一队“骑兵”从大街的北边赶了过来,亮色的半身甲和头盔,灰色的军装,雪亮的马靴,来者一身复古的衣装,腰间挎着手枪,鞍上挂着长棍,手中握着马鞭,胯下的高头大马也挂着一身钢甲——
具装骑警!
十余骑并排而来,在大街上形成一道铁墙,骑警们的速度并不快,大致和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相近,但马蹄声非常响,在一旁的军警的衬托下,一身钢甲的骑警显得气势非常足。
一般来说,骑警在控制、驱散大规模人群时能发挥独特的显著作用,后世警务机构认为一名骑警在威慑力上能抵得上十名步行的巡警,往往十几名骑警就能有效控制上千人聚众示威的局面,而在大街这种地形下,更是如此。
人类对于马匹的恐惧是源自生理本能的,很难抑制,面对大量骑兵仍能稳住阵脚的军队古往今来都是少数。
俄国人在拍摄《战争与和平》时,客串群演的机械化步兵们面对滚滚而来的骑兵集群依旧会下意识地躲避而导致队形散乱。
而身着铁甲的具装甲骑在这其中又更具威慑力,甲胄与骑兵搭配造成的视觉冲击相比于火器更具威力,也更容易控制现场情绪。
俄国人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从沙皇时期开始,将骑兵用于镇压常规游行就是非常常见的手段。
只见骑警们一步步逼近人群,人群后退一步,他们便前进一步,面对如压路机一般迫近的骑警,游行人群顿时骚乱了起来,许多人下意识地向周围逃跑,完全控制不住心底里的恐惧,拔腿狂奔。
而骑警也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即驱散人群,而尽可能的避免发生流血冲突,因而他们每前进大约二十米就会减速停止,从而给仓惶的游行人群一点儿时间逃离现场,不慎摔倒的人也能趁机连滚带爬地起身跑开。
等上十几秒以后,骑警们就再次前进,继续向人群施压,每一次行动的总距离在三十米左右,而这条大街又能有几个三十米?
尽管一些人在人群中呼喊、组织,但也丝毫不起作用,前方的崩溃迅速波及到后方,游行人群开始被切割成一个个几十几百人的小群体。
具装骑警挥舞着马鞭,像驱使羊群一般将那些奔跑的人逼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而后跟上了骑兵和军警,骑兵们继续分割较大规模的群体,而军警则负责镇压几十人的小团体。
相对克制的镇压行动并不会长久,人的心理是有阈值的,军人和警察在游行人群面前,终究是有限的,密集的抗议活动会导致很多意外,而夜晚更会加剧这一局面。
第一枪便发生在当天夜晚,在多方的组织下,圣彼得堡的市民与工人们在冬宫外广场举行了一次请愿行动,规模巨大。
政府自然是非常恐慌,他们从白天便开始阻挠人群,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三十五万请愿者中依然由十四万人最终抵达了冬宫广场,还有更多的人向冬宫涌来。
在广场上,几名牧师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吟诵着圣诗,底下的人群手拿着圣像,唱着圣诗与爱国歌曲。
面对四面八方的人群,也不知是谁开了第一枪,也不知道是不是空包弹,在纳瓦尔大门处,叫喊声、谩骂声、打斗声开始响起,军警与游行人群左右对冲的场面很快就由相互推搡变成了群殴。
这一变动迅速扩散,彼得保罗要塞旁边的三一广场也开始发生枪击事件。
如今的俄国人民早已经不是1905年时的模样了,面对这样的局面,许多人迅速做出了反应。
早已准备齐全的布尔什维克等革命党人迅速在工厂和街道上布置街垒,激进者甚至打算直接冲进冬宫,推翻独裁政府。
五月政府表现得也非常的果决,立即调遣军队对人群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对于俄国来说,少数几座大城市才是最关键的,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一旦起义成功,烈火就会迅速燃烧整个俄国。
而现在,正是烧火的时候。
“斯大林同志,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