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俄国动乱(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在战争双方的基础没有绝对的差距的情况下,只要战争双方的政权都十分稳固,那么战争一定会陷入漫长的焦灼态势中。

古今中外,对峙局面无一不是如此,冷兵器时期尤为突出,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但凡双方国内政权稳固,军事能力没有明显下降,那么任何一座城池都是非常难打下来的。

而到了近代,这一表现则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明确观察到,粗略的看,西线的堑壕战似乎将战争打成了静态,但实际上是双方势均力敌的表现,对立的双方本身的军事能力拉不开差距,有着差不多的宏观战略机动能力,也都有着充足的预备队。

宏观上两个国家的军队都很难跑过对面的部队,同时出了自己的铁路范围后勤就跟不上对方的了,火力支援等大幅度降低,导致部队战力大幅度减弱,进攻能力较为薄弱,很难突破对方的防线。

但一旦战线上出现被突破的漏洞,己方的铁路后勤也能快速调动预备队去填补漏洞,避免局部的漏洞产生战略上的宏观影响。

东线没有堑壕战,除去更加宽阔的地形外便是德奥的运输能力要远好于俄罗斯帝国,哪怕出了自己铁路的范围也比俄罗斯的要快。

而俄罗斯帝国的军队没法像英法那样快速调动部队弥补战线的漏洞,连建立战壕和铁丝网的时间都没有,哪怕在特定地区建立起防线也可以轻易被绕开,自然无法维持战线。

但这样的对峙在战术上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各国在长时间的鏖战中都开发了很多种兵种之间互相合成的作战方式,以期通过战术上的创新来改变宏观战略上的僵持。

德国的发明之一便是日后被希特勒“发扬光大”的“风暴突击兵”,专门针对堑壕战和敌后渗透的“特种部队”,用来深入战线后延缓英法军队的驰援速度。

英法这边的合成则是炮兵和步兵的细微合成,及徐进弹幕射击。随着步兵的推进,各类型炮火调整射程在特定位置发射一排压制性弹幕,步兵接着推进以此循环。这种类似于现代军事概念“密接支援”的火力打击模式,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敌方的驰援速度。

两个战术技巧都有一定的成效,但也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敌后渗透和集中突击只能取得局部进度,无法解决宏观上的补给问题。火炮有射程的限制,堆叠口径增大射程则会降低射速,降低徐进弹幕所能维持的纵深或效果。

而这些问题到二战就有了深刻的变化,

远程轰炸机的发明,让作战双方首次具备了纵深打击敌方战略机动能力的可能。盟军对德国的战略大轰炸的一大目标便是铁路枢纽和调度场,大幅度降低了德国把后方武器送往前线的能力。

战术空军的发展,则大幅度增加了所能提供给地面友军的火力纵深和火力范围。一个Ju87的作战半径看似不长,但对火炮来说也是降维打击,250千克(550lbs)的炸弹看似不大,但也已经超过了一战巴黎大炮所发射的210毫米炮弹质量,更是碾压150毫米炮弹的质量。

在陆地上,二战中真正让装甲车辆为主的“机动作战”发扬光大的,并不是扛着装甲的车辆,而是后勤卡车的发展和普及,让战略机动不再依赖铁路,或者说让部队的后勤能力在离开铁路后不会有断崖式的下跌。

卡车的运输成本和效率固然比不过铁路,但对于需要继续前进扩大战果的部队来说,显然不可能等工兵再来铺设铁路。

进攻方的矛更加锋利了,而防守方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英法两国的准备严重不足,战术战略思想陈旧,军事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国内情况也不利于战争。

虽然德国目前对于英法的实力仍心中惴惴不安,但局势的变动将会促使德国人做出选择,尤其是在手中握住了一杆更锋利的长矛时。

193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对于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工人工会组织游行活动也是很常见的一件事。

只是,在动乱的俄国,这样的行动无疑是非常刺眼,也同样不友好的,但是,即便有政府的禁令,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一系列大城市的工人还是选择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政府保障工人的工作、食物和休息时间,并反对政府对明斯克的暴力镇压。

但这样的游行示威并不起作用,各地军警严阵以待,死守在街道上。

“反对剥削!反对镇压!”

“为了明斯克!为了俄罗斯!”

“打倒独裁!打到战争!”

“面包!面包!面包!”

“工作!工作!工作!”

“休息!休息!休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