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人击掌为誓。

当天下午,他们在食堂门口挂出公告板:

>**关于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的公开声明**

>

>1.所有钱款用于直接服务群体,不设行政经费;

>2.每月公示收支明细,接受公众监督;

>3.成立由受助者代表、志愿者、专业人士组成的三方监管小组;

>4.拒绝一切附加条件,保持独立运作原则。

公告下方,贴满了居民的手写签名。

第三日,市电视台记者前来拍摄纪录片。导演提出想拍一段“感人场景”:让李言诚蹲下为一位残疾老人系鞋带,配上旁白“仁医俯身,大爱无声”。

“不行。”李言诚坚决拒绝,“我不是来做表演的。你要拍,就拍真实的??送餐路上摔了一跤饭盒洒了,大家怎么重新做饭;志愿者吵架后又握手言和;一个曾经冷漠的邻居如今主动帮人取药。”

记者愣住,良久才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以前总想制造眼泪,却忘了真实本身就足够动人。”

一周后,节目播出,标题改为《**他们不做英雄,只做邻居**》。镜头里没有悲情音乐,没有煽情解说,只有清晨蒸腾的热气、雨中骑行的身影、孩子在需求墙上贴出“我想学画画”的纸条、老人颤抖着写下“谢谢你记得我的生日”。

收视率意外破三。

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有网友留言:“原来善良不需要聚光灯,它本来就在人间。”

也有批评声音:“过度美化民间组织,忽视制度缺位的根本问题。”

李言诚照例未作回应。他在值班日志上写道:

>“今天我们修好了厨房漏水的水管。不是什么大事,但整整花了四个小时。老陈师傅说:‘慢工出细活,就像你们做的事,急不得。’

>

>是啊,我们修的不只是水管,还有那些断裂的信任、破损的关系、被忽略的生命。

>

>这世界从来不缺宏大的改革宣言,缺的是肯弯腰拧紧一颗螺丝的人。”

五月末的一个黄昏,暴雨突至。闪电划破天际,雷声滚滚而来。餐车被困在返程途中,轮胎陷进泥坑。

李言诚和阿强冒雨推车,浑身湿透。对讲机传来林小满焦急的声音:“前面桥洞积水太深,绕道也不行!三位老人等着降压药!”

“抄近路!”李言诚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走老棉纺厂区那条废弃铁路线!”

他们抬着医药箱徒步穿越荒草丛生的铁轨,脚下碎石打滑,头顶电光闪烁。途中,阿强一脚踩空扭伤脚踝,咬牙坚持前行。

抵达最后一个站点时,已是深夜十一点。那位患高血压的老太太哆嗦着手接过药片,忽然抓住李言诚的胳膊:“你们真是菩萨派来的吧?”

“不是菩萨。”他喘着气回答,“是我们答应过要来的。”

回到食堂,两人瘫坐在门槛上,衣服滴水成洼。阿强忽然笑了:“你说咱们图啥呢?”

“不图啥。”李言诚望着屋檐下的雨帘,“就是觉得,如果哪天我们不来,有人会失望。这就够了。”

六月初,“晨光素面”终于以非营利形式上线本地外卖平台。菜单极简:清汤阳春面8元,雪菜肉丝面10元,全收入用于补贴困难家庭用餐。

不出三天,订单爆满。许多顾客备注:“多打一碗,送给隔壁独居爷爷。”“我自己不吃,送给环卫工阿姨。”

最让人动容的一条留言是:

>“我妈癌症晚期,吃不下东西。但她尝了一口你们的阳春面,说‘这味道像小时候爸爸做的’。她笑了。谢谢你们,让我再看见她笑一次。”

李言诚读完,默默下单了一份面,送到那位顾客家门口。

夏日来临,槐花谢尽,绿荫浓密。需求墙上出现了新的纸条:

>“我会修自行车,每周六上午在食堂门口摆摊,免费服务。”

>“我刚找到工作,想每月捐200元,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我能教拼音,晚上七点在家,欢迎来找我。”

而树洞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写下:

>“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我和同桌和好了。”

>“我也想当志愿者。”

某日清晨,李言诚打开档案柜,准备整理本月纸条。忽然发现最底层藏着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写着《晨光日记??小宇的第一百天》。

翻开第一页:

>“第一天:我还是不敢说话。但他们给了我一件红背心,说穿上就是一家人。我不知道什么叫家人,但那天晚上,我把它抱在怀里睡着了。”

>“第三十天:我学会了煮粥。林姐姐说火候刚好。我觉得自己好像有点用。”

>“第七十五天:我带弟弟去了树洞。他写了字。他笑了。我哭了。”

>“第一百天:今天我去福利院做志愿者。有个小女孩问我:‘哥哥,你会一直来吗?’我说:‘只要你还需要我,我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可以活下去了。”

李言诚合上册子,久久伫立。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晨光”二字的牌匾上,金光流转。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有更多质疑、风雨、疲惫与挣扎。

但他也明白,有些火焰一旦点燃,就不会轻易熄灭。

因为它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愿意为他人蹲下身去的人心中。

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选择相信:微光汇聚,亦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