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南北榜案起纷争(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当即下令,让侍读张信、侍讲戴彝等十二人重新审阅落卷,务必选出几个有才华的北方举子。可张信等人看了半天,连连摇头——北方举子的卷子确实差些,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审清,实在没法录取。
有个叫尹昌隆的北方举子,见复查结果还是没自己的名字,急得在宫门外哭喊:"陛下!南人仗着文才欺辱北人,难道我朝要成南人的天下吗?"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彻底激怒了他。
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旨:刘三吾、白信蹈"私其乡党",被革职充军;张信等复查官"朋比为奸",凌迟处死;新科状元陈安更惨,因为曾为刘三吾辩解,被定为"交通考官",刚当了二十天状元,就被押到闹市腰斩。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朱元璋亲自阅卷,重新录取了六十一名举子,这次全是北方人。放榜那天,北方举子敲锣打鼓,南方举子却垂头丧气,史称"春夏榜案",也叫"南北榜案"。
《明史》里记载这事时,只用了"帝怒,悉诛信等,戍三吾于边"寥寥数语,但野史里记载着更多细节。《客座赘语》说,刘三吾被充军时,背着一箱子书上路,走到半路,有个北方举子偷偷给他送了袋干粮:"刘大人,您是冤枉的,俺们心里清楚。"刘三吾叹着气说:"老夫死不足惜,只可惜了朝廷的取士公道啊!"
还有个说法更离奇:陈安被腰斩后,身首异处却没死透,用手指在地上写了个"冤"字,血流成河。朱元璋听说后,夜里总梦见一个红衣状元向他索命,吓得赶紧追封陈安为"文烈公",还在贡院里立了块"公正取士"的石碑——只是这石碑,怎么看都像块遮羞布。
这场科场案,表面是南北之争,实则是朱元璋的政治谋略。明朝初年,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科举中榜的南方人占绝大多数,北方士子心里早就憋着股气。朱元璋借着这场风波,既敲打了南方士族,又笼络了北方人心,一箭双雕。
但他没想到,这事竟成了后世"南北分榜"的开端。到了洪熙年间,朝廷正式规定:会试录取名额中,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后来又加了个"中卷",给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留了名额。这种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洪武三十年的冬天,应天府贡院的雪下得特别大。有个落榜的南方举子在墙上题了首诗:"杏花三月红,槐花九月黄。同是笔耕客,何分南与北?"第二天,这首诗就被人铲掉了,换上了朱元璋亲笔写的四个字:"为国取士"。
很多年后,有个叫李东阳的北方举子考中状元,他在谢恩表中写道:"臣北人也,幸沐圣恩,得列科甲。"皇帝看了笑道:"天下士子,皆是朕的子民,不分南北。"只是这话,听着总有些言不由衷。
当最后一场琼林宴的酒喝干,新科进士们带着皇帝的赏赐走出宫门时,没人注意到贡院角落里,有个穿旧棉袄的老秀才正在偷偷抹泪。他是山东人,考了一辈子科举,始终没中,此刻正望着"南北分榜"的告示,喃喃自语:"学问这东西,难道也分南北吗?"
寒风卷着雪花,把他的话吹散在空荡的巷子里,只留下贡院的红灯笼,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极了这场科场案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