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夜读诗经之一八四《鹤鸣》(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4. 檀:檀树,木质坚硬,喻指贤者。

5. 萚(tuò):落叶,喻指小人或无用之物。

6. 错:通“厝”,磨刀石。

7. 榖(gǔ):楮树,树皮可制纸,材质较劣,与“檀”形成对比。

8. 攻玉:雕琢玉器,“攻”为加工、琢磨之意。

解析:

全诗以“鹤鸣”“鱼潜”“檀树”“山石”等意象构成象征体系:

? 鹤鸣:喻指贤者声名远播,虽处僻远仍不可掩;

? 鱼潜/在渚:喻指人才或隐或显,各得其所;

? 檀与萚(榖):以檀树(良木)与落叶(劣木)对比,象征君子与小人共处;

? 它山之石:以他山石头可磨玉,喻指借助外力(如贤人、他人意见)改正自身不足。

此诗被视为中国文学“比兴”手法的典范,通过自然意象的层递组合,含蓄表达求贤、纳谏之意,体现周代贵族对人才价值的认知与治国理念。

《诗经·小雅·鹤鸣》是一首独具魅力的诗篇,表面上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自然景致,实则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与寓意,在简洁质朴的诗句中,传递出对贤才的强烈渴慕以及对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深邃思考,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第一联:自然之景中的贤才隐喻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诗歌开篇,一幅充满生机与灵动的自然画面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在那深远辽阔的沼泽之地,仙鹤引吭高歌,它的鸣叫穿透重重空间,清晰地传遍广袤的原野。这高亢而悠扬的鹤鸣声,仿佛是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打破了四周的寂静,展现出一种强大的传播力量。与此同时,水中的鱼儿,时而在幽深的潭底自在潜游,时而又穿梭至岸边的小洲附近嬉戏。鱼的这种游动轨迹,充满了变化与自由,让人感受到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与活力。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里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诗人借鹤鸣和鱼游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巧妙地为下文对贤才的讨论埋下伏笔。鹤鸣于深远之处却能声闻于野,恰似那些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贤才,即便身处隐居的境地,他们的名声和才能也无法被掩盖,依然会为世人所知。而鱼的游动,时而潜藏于渊,时而现身于渚,暗喻着贤才在出仕与隐居之间的不同选择。这就如同在现实社会中,贤才们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生境遇,会做出各自的判断与抉择。

此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在诗人眼中,贤才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如同鹤鸣一样,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即便他们暂时隐居,其价值也不容小觑,一旦有合适的时机,他们必将如鹤鸣远播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联:园林意象里的治国之道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的笔触从开阔的自然天地转向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在这园林之中,高大挺拔的檀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枝繁叶茂,身姿伟岸,尽显尊贵与不凡。而在檀树的下方,是层层堆积的枯叶,与檀树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诗人的目光又落在园林旁的山石上,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却有着独特的用途——可以用来磨砺玉器,使其更加精美。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精妙的比喻手法。檀树,象征着贤才,他们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同园林中的檀树,是整个园林的亮点与核心。而那树下的枯叶 “萚”,则代表着那些无能且对国家无益的小人,他们在贤才的光芒下显得微不足道,只能成为衬托贤才的背景。至于 “它山之石”,则寓意着来自外部的力量或不同的意见,就像这些山石能够帮助雕琢玉器一样,借助外力或听取不同的建议,能够使国家在治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