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年8月·技术瓶颈与突破(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2025年8月的城郊生态测试基地,研发楼地下一层的机械实验室里,空气像是被高温烤得凝固了。墙壁上的全息数据面板泛着冷蓝色的光,上面跳动的“光波参数偏差值”红色数字,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的眼里——0.8米、1.2米、1.5米……随着光波聚焦器的能量输出从50%提升到80%,偏差值不仅没稳定,反而一路往上跳,最后定格在1.8米的位置。

“砰!”年轻叶云天猛地攥紧拳头,重重砸在工作台上,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急躁。他面前的云舟1号原型机,外壳已经基本组装完成,银灰色的立方体外壳泛着金属冷光,但核心的光波聚焦器舱门还敞开着,露出里面缠绕着的银色线路和闪烁的传感器。刚才的第三次调试,他们试着模拟传送一枚金属测试块,目标是实验室另一侧50米外的接收平台,结果测试块直接落在了1.8米外的墙角,外壳还被地面撞出了一道凹痕。

“还是不行。”年轻叶云天扒了扒头发,眼底满是疲惫,“钛合金加碳化硅涂层已经把耐高温性提上去了,可高能量输出时,聚焦器内部的光波还是会‘飘’——就像水流遇到风,方向根本抓不住。”

叶云舟站在数据面板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参数曲线,眉头紧锁。他知道,“参数漂移”是云舟1号的致命伤——如果连50米内的传送都有近2米的偏差,以后要跨几十公里传送改良种子,极有可能直接落在污染区或者无人看管的荒野,之前所有的研发都会白费。更棘手的是,旁边的时空定位模块还亮着黄色警示灯——这个模块需要持续稳定的高功率供电,才能实时校准2082年的时空坐标,但目前他们用的锂电池组,只能支撑模块运行20分钟,一旦超过时间,坐标数据就会开始紊乱。

“能量核心也卡壳了。”负责供电系统的工程师老陈拿着一块发烫的锂电池走过来,脸上满是无奈,“我们试过并联电池组,也试过用高压电容辅助供电,可最多只能撑35分钟——要知道,以后真要定位回2082年,光是坐标校准就得1小时,还不算穿越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现有的电池技术,根本跟不上。”

实验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沉了下来,只有仪器的蜂鸣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叶云舟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时空定位器——这个从2082年带来的小物件,屏幕上的绿光依旧平稳,它的能量核心,正是2080年代普及的“微型冷核电池”,体积只有拳头大,却能持续供电十年。

等等,微型冷核电池?

叶云舟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段模糊的记忆——2082年,他在爷爷叶云天的实验室里,见过微型冷核电池的拆解图。那时候爷爷告诉他,这种电池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氘氚聚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但需要超高温超导材料才能实现稳定聚变。现在2025年,别说超导材料,连氘氚的提纯技术都不够成熟,复刻根本不可能。

可……原理能不能借鉴?

叶云舟猛地转身,快步走到数据面板前,调出能量系统的设计图:“老陈,我们不用执着于‘单一能量核心’了。微型冷核电池是靠‘持续放热’供电,我们能不能用现有技术模拟这种‘持续输出’?比如——氢燃料电池为主,太阳能板辅助?”

“氢燃料电池?”老陈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3倍,而且排放只有水,确实稳定。但它需要持续供应氢气,携带起来不方便啊。”

“我们不用携带氢气罐。”叶云舟指着云舟1号的顶部,“在外壳顶部设计可拆卸的太阳能板,白天用太阳能板发电,同时电解水产生氢气,储存在小型高压储氢罐里;晚上或者阴天,就用氢燃料电池供电——这样一来,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持续产生能量,时空定位模块的1小时校准时间,肯定能撑住。”

他一边说,一边在设计图上快速标注:太阳能板的折叠结构、储氢罐的位置、电解水装置与燃料电池的连接线路——这些都是2080年代“应急能源系统”的简化版,虽然不如微型冷核电池高效,却完全能适配2025年的技术水平。老陈凑过来看着设计图,手指在屏幕上比划着,越看越兴奋:“这个方案可行!我明天就联系厂家定制小型氢燃料电池,太阳能板我们实验室里就有现成的,改改结构就能装上去!”

解决了能量问题,叶云舟的目光又落回了光波聚焦器的参数漂移上。他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全息存储器,调出2082年的“光波稳定技术档案”——里面记载着几十种解决参数漂移的方案,其中“磁约束环”的技术最成熟,原理是用强磁场将光波“箍”在固定的传播路径上,避免能量输出时的波动。

“叶云天,你看这个。”叶云舟招呼年轻叶云天过来,指着档案里的磁约束环设计图,“聚焦器参数漂移,本质是光波在高能量下发生了‘散射’。我们在聚焦器内部,沿着光波传播的路径,加装一个环形的强磁体——用钕铁硼磁体,磁性足够强,而且体积小,能嵌进现有聚焦器的结构里。磁场会形成一个‘通道’,把光波牢牢锁在里面,偏差肯定能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