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年·失效的补救措施(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野站在“绿芯基因实验室”的培养室外,鼻尖萦绕着一股消毒水与腐烂植物混合的怪异气味。培养室的玻璃墙内,几株半枯的幼苗歪斜地插在营养土里,叶片发黄发脆,根部缠着一圈圈透明的检测线——那是“抗毒麦”,人类近十年投入最多的“基因改造新植物”项目,号称能在0.5mg/kg毒素浓度的土壤里存活。

“第127代抗毒麦,今天是栽种的第5天。”实验室研究员周明戴着厚厚的护目镜,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滑动,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红色的“存活预警”格外刺眼,“昨天检测时根系还在生长,今早突然开始腐烂,土壤毒素浓度从0.3mg/kg升到了0.4mg/kg,它就扛不住了。”

陈野凑近玻璃墙,看着幼苗顶端那片仅存的、泛着淡绿的新叶,指尖无意识地抠着墙缝里的灰尘。这是他第三次来绿芯实验室,前两次看到的“抗毒稻”“耐毒菜”,结局和抗毒麦一模一样——初期看似能适应污染土壤,可只要周围环境里的月瞳素次生毒素稍微扩散,幼苗就会迅速枯萎。

“我们已经修改了127组基因序列,从大豆、小麦到苔藓,几乎试遍了所有能光合作用的植物。”周明摘下护目镜,眼底带着掩不住的疲惫,他指着培养室角落的一排废弃培养皿,里面装着早已干枯的植物残骸,“最成功的一次,是第89代抗毒麦,活了12天,还结了粒小麦穗。可就在我们以为要成功时,实验室通风系统出了点故障,外面的雾霾飘进来,毒素沾在麦穗上,它还是死了。”

陈野的目光落在那排废弃培养皿上,每个皿底都贴着标签,标注着“第1代”“第30代”“第89代”……标签纸从最初的洁白,慢慢变得泛黄、起皱,像极了人类在救植路上的挣扎轨迹。他突然想起老张头说的话:“月瞳素的次生毒素会钻进植物的基因里,破坏它们的光合作用机制,不是改几个基因就能挡住的。”

“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陈野的声音有些发哑,他还抱着一丝希望——绿芯实验室是沧溟市最大的基因研究机构,连这里都失败了,其他地方的情况恐怕更糟。

周明苦笑一声,打开旁边的资料柜,拿出一叠厚厚的报告:“你看,这是全球各地基因实验室的汇总数据,从2050年到现在,人类研发了300多种基因改造植物,没有一种能在自然环境里存活超过1个月。上个月,北欧的‘极光实验室’宣布放弃,他们花了20年研究的‘北极耐毒苔藓’,最后还是死在了毒素扩散里。”

陈野接过报告,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个“失败”的标注,都像一把锤子,砸在他的心上。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行用红笔写的批注:“次生毒素会通过土壤微生物链不断累积,植物就算能抗住初期污染,也躲不过毒素在体内的堆积——这是死局。”

离开绿芯实验室时,天空又开始飘起细碎的雾霾颗粒。陈野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苏棠站在路边,她的防霾服上沾着一层薄薄的白霜——那是从澜心区赶来时,沾到的“人工光合穹顶”的冷凝水。

“你怎么来了?”陈野迎上去。

“带你去看个东西,”苏棠的声音有些沉重,“澜心区的‘光合穹顶’,今天又出故障了。”

光合穹顶是人类另一个“救植计划”的产物——人工光合作用装置。它建在澜心区的核心地带,是一个直径两公里的巨型玻璃穹顶,穹顶内侧铺满了人造叶绿素板,能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官方宣传时说,它能“抵得上1000公顷森林的产氧量”,可实际情况,远比宣传的残酷。

两人乘着接驳车前往澜心区,车窗外的景象渐渐变化——边缘区的集装箱房变成了高楼,路面变得平整,空气中的碳味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金属味,那是光合穹顶运行时散发的气味。当接驳车驶入澜心区,陈野终于看到了那座“传说中的”穹顶:它像一个巨大的透明碗,扣在城市中央,穹顶表面反射着灰黄色的天光,内侧的人造叶绿素板泛着微弱的蓝绿色光芒。

可走近了才发现,穹顶的玻璃上有不少裂缝,裂缝处贴着银色的修补胶带;穹顶下方的地面上,堆着不少损坏的设备零件,几个穿着维修服的工人正满头大汗地搬运着一台大型发电机。

“这就是人工光合穹顶?”陈野有些意外,他想象中的穹顶应该是整洁、先进的,而不是眼前这副破败的样子。

“别被外表骗了。”苏棠拉着他走到穹顶的控制中心,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的工作人员正对着屏幕焦急地讨论。“它的能耗高得吓人——每天要消耗沧溟市30%的电力,才能维持运行。而且产氧量根本不够,官方说抵得上1000公顷森林,可实际检测下来,只有不到100公顷的量,还不够澜心区一半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