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年风俗(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朔风卷过皇城根儿,腊月里那一声声绵长悠扬的“卖关东糖喽——”便如约定俗成的信号,1960年代北京内城——老北京人心中那方方正正、由九座城门围拢的“四九城”,便真正浸入了过年的氛围里。
尽管物资尚不丰裕,但那份深植于血脉的年味,依然在胡同深处、四合院内顽强地酝酿、升腾。
一、腊月:除尘布新,迎神祭祖
祭灶(腊月二十三):小年标志着“忙年”的开始。
这日黄昏,家中主妇必郑重其事在厨房灶王龛前摆上香案,供奉特制的关东糖(麦芽糖制成的长条形糖瓜)和糖瓜儿(圆球状麦芽糖)。此举意在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毕,旧年灶王爷像小心揭下焚化,待除夕夜再请新像归位。
扫房(“扫尘”):祭灶后,择一“宜扫舍”的吉日,全家总动员进行彻底大扫除。
桌椅板凳、箱笼被褥,悉数搬到院中;男丁绑长竹竿,仔细清扫房梁、椽子、墙壁积年的尘土蛛网;女眷则负责擦洗家具器皿,拆洗被褥窗帘。
此番“除陈布新”,意在驱除晦气,以洁净面貌迎接新年与诸神。
办年货:进入腊月,四九城各大副食店、合作社人头攒动,凭票证购买年货是头等大事。肉、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平日难得之物,此刻成了紧俏商品。
前门大栅栏、东四、西单等商业街更是摩肩接踵。手巧的主妇们早已开始在家自制豆酱(肉皮冻)、炸素丸子、蒸馒头、豆包、年糕,灶间蒸汽氤氲,香气弥漫。
腊月里,写春联、卖年画、绒花的摊点在胡同口悄然出现,红纸金字、吉祥图案,点亮了灰墙黛瓦。
二、除夕:辞旧迎新,阖家守岁
贴春联、福字、挂钱:除夕当天午后是贴春联、福字的高潮。门框、门心、影壁、屋柱、米缸、水缸、衣柜……处处贴上吉祥话语。鲜红的挂钱(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悬挂在门楣、房檐下,随风飘动,寓意“挂钱入门”。此时屋内屋外,一片耀眼红色,喜气洋洋。
设天地桌:庭院中正对屋门处设“天地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供品极其讲究:成堂的蜜供(一种叠成塔形的面点)、苹果、年糕、素饺子、年饭,并燃起粗大的“高香”,香烟缭绕,彻夜不息,表达对天地神灵与祖先的敬畏与感恩。
年夜饭(“团圆饭”): 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餐。无论家境如何,必竭力备办。必备菜肴如取其谐音“吉庆有余”的炖鱼(通常留至初一)、象征“全家福”的肉丸子、爽口的芥末墩儿、解腻的豆儿酱(肉皮冻),主食多为饺子(内包象征财富的硬币或糖块)。全家围坐,晚辈向长辈郑重敬酒祝福,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