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狗彘不食其余(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比如说一个封闭性的社会,有一百人来说。

假设,这个一百人社会所创造出来物资也是完全够一百人用的。而且,资源分配也是平均的。

每个人都有百分之十。这样就能达到一定的社会基本平衡和稳定。

但是,现在这一百人中的一个人就占有了全部资源的百分之九十,那么剩下的就九十九个人,也只能分到社会财富的百分之十。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整个社会的资源、货币只有那么多。占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消费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替代其他人的消费力,因为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力是不能划等号的。

消费能力是我有这样的能力,消不消费看我自己的意愿。消费力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被迫的,关乎生存的刚需。

但是,一个社会的消费趋势,往往是向高附加的值商品趋近。也就是向消费能力趋近。

而对于生活必需品的低附加值的刚需,他们的消费力也就是和原来的差不多。

这就造成了低附加值刚需商品的消费力不足,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过剩。

而那些手头只有百分之几财富的九十九个人,由于消费力不足,又买不起那些低附加值的刚需产品的话,那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产能过剩而整体的消费力下降。

社会消费力整体下降又会造成新一轮的生产力过剩。

这样的话,也就造成了这个小社会整体的冗余财富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看似富足,内里却是整体社会的积贫积弱。

也就是钱确实很多,但是,有钱的因为消费力,钱多的没地方花。

没钱的又几经努力却依旧挣不到钱,从而产生绝望性的躺平,进入以维持生存为目的的低消费。这样的话自然也没钱去消费。

如此,便是进入了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而且,一旦形成,这种差距会逐渐拉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这只是一个乐观的、简单的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实际情况,要比这一百来人的封闭社会要复杂得多。

这种复杂情况对于改革派的元风党而言,也是有经验应对的。比如说,王安石的《募役法》。

《募役法》说白了,就跟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差不多。朝廷派下徭役,穷人出力富人出钱。出钱的可通过雇佣穷人来免除徭役。

蔡京也有他的经验:扩大政府性投资行为,利用王安石留下的《募役法》继续从富户身上抠钱!

抠出来的钱拿来进行大基建。雇佣贫民,去兴修水利、挖运河、办官学、修驿道、资助居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