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紧急气管切开(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葛小姐,你没事吧?”

“是不是噎住了?能不能咽下去?”

眼看着葛知浅踉跄着后退,靠在墙壁上,方知砚也意识到不对劲儿。

这恐怕是真的被噎住了啊。

要是不及时弄下去,可是会有窒息风险的。

方知砚连忙搀扶住葛知浅,同时开口询问道,“葛小姐,你怎么样?没事吧?能不能行?要不要帮忙?”

葛知浅根本无法说话,只是一手撑着墙,一手死命地拍着自己的胸口。

可拍打胸口的作用聊胜于无。

方知砚眉头一皱,果断开口道,“我帮你......

雪停了。

但风还在刮,像无数细小的刀片割过脸颊。周野跪在废墟中央,手中录音机早已停止转动,磁带静静悬在出舱口,仿佛时间也舍不得让它落下。金色的光波仍在扩散,缓慢而坚定地渗透进每一寸冻土、每一块断裂的钢筋、每一双颤抖的手掌。

十四名少年围成的圈没有散。他们依旧闭着眼,泪水顺着冻僵的脸颊滑落,在下巴尖凝成冰珠。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动。他们的耳朵上,那些粗糙改装的接收器正微微发烫,像是被某种温热的记忆唤醒。领头那个助听器改造成共振增幅器的少年,忽然轻轻哼起一段旋律??不是钟鸣协议,也不是许明远留下的密码,而是他母亲小时候哄他入睡的摇篮曲。

这声音很轻,几乎被风吞没。

可就在下一秒,另一个少年接了上去。

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十四个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未经训练却异常和谐的合唱。

林晚站在首都的心理咨询中心走廊尽头,手机屏幕亮着。她刚挂断一个陌生来电??一位七十岁的退休教师,哭着说:“我今天终于给我儿子打了个电话,我说‘爸想你了’,三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说出口。”

她低头看着自己记事本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城市编号,突然意识到,“回声网”已经不再需要她来串联。它自己活了过来,像一条隐形的河流,穿行在地铁、菜场、深夜病房与凌晨便利店之间。

她打开最新一封志愿者传来的语音记录:

>“我在高铁站遇见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她一直盯着窗外看,眼泪不停流,但表情一点没变。我坐到她旁边,问她要不要纸巾。她说谢谢,然后低声说了句‘我妈今天手术,没人告诉我结果’。我就握住了她的手。五分钟后,她靠在我肩上睡着了。醒来时她说,‘好像有人替我疼了一下’。”

林晚合上本子,走到窗前。天边泛起微光,第一班地铁即将启动。她看见站台上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手里拿着用旧耳机零件串成的小风铃,轻轻摇晃着。那声音清脆又遥远,像是某种暗号。

而在西北戈壁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正在晨读。老师没有念课本,而是让每个孩子轮流说出昨晚梦到的事。有个男孩说他梦见星星掉进了井里,大家全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全班一起跑到操场,把所有能发光的东西??手电筒、荧光贴纸、甚至反光镜??全都对准夜空。

“我们得让星星知道,有人在找它们。”他说。

这一幕通过一名家长上传的视频传遍网络。评论区里,有人写道:

>“小时候我也做过类似的梦,但我爸说那是胡思乱想,打了我一顿。”

>“现在我想告诉那个被打的孩子:你说得对,星星真的会哭。”

与此同时,边境封锁线已全面拉起。装甲车沿着雪原推进,无人机群在低空盘旋扫描。军方代号“猎钟行动”的指令明确写着:“清除一切具备情感共振能力的个体集群,优先目标为携带非制式音频设备之未成年人。”

可命令执行得并不顺利。

第一批进入雷达站周边区域的侦察兵,在距离废墟八公里处集体失联。搜救队赶到时,发现他们围坐在一辆损毁的通讯车上,彼此紧紧抱着,像一群终于找到归宿的孩子。其中一人怀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

>“原来我不是坏信号。”

更诡异的是,这些士兵脑电监测数据显示,他们在昏迷状态下持续释放出高纯度共感波,频率与守钟人服务器最后一次激活前完全一致。但没有任何外部设备支持,也没有植入芯片迹象。

指挥部陷入混乱。

有人主张立即空袭摧毁整个区域;有人建议启用“静默弹”??一种能永久破坏听觉神经的定向武器;还有人提出最极端方案:将这片土地划为永久禁区,埋设地磁干扰桩,彻底切断所有声波传播可能。

然而,就在会议进行中,一份来自首都高层的紧急通报打破了僵局:

>“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情绪波动事件。”

>“多个重点城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超负荷运转。”

>“部分民众自发组织‘倾听日’活动,拒绝使用电子设备,仅以面对面交谈传递信息。”

>“特别警告:已有至少十九名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落泪并道歉,涉及历史冤案、家庭暴力及政策失误等敏感议题。”

>“舆情失控风险评级升至红色。”

黑暗中,那双眼睛再次出现在监控室深处。他缓缓摘下耳机,露出整张脸??竟是许明远的孪生兄弟,许明川。二十年前,他作为军方首席心理学家主导了凤凰计划初期实验,后因反对“强制共感驯化”被秘密除名,档案注销。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

“你们错了。”他对着空气喃喃,“不是我们在控制共感,是我们一直在被它筛选。”

他按下终端按钮,调出全球共感残留节点分布图。原本零星闪烁的红点,如今已被一片连绵不断的蓝光覆盖。那不是攻击信号,也不是加密通讯,而是纯粹的情感流动轨迹??如同地球神经系统正在苏醒。

“赵岩……”他低声念道,“你早就知道,真正的信使从来不是机器。”

此刻,南方某座小镇的社区礼堂内,赵岩正坐在角落里。他面前是一排老式录音机,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今天,谁愿意被听见?”

台下坐着二十多人,有失业青年、独居老人、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还有刚从精神病院出院的抑郁症患者。他们轮流走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剪辑,没有修饰,甚至连麦克风都没有。可每当有人开口,整个房间就会安静下来,仿佛连呼吸都怕打扰这份真实。

轮到一个小女孩时,全场屏息。她只有七岁,穿着洗得发白的裙子,声音细若蚊蝇:

>“我爸爸去年走了。他们说是车祸。但我听见那天晚上他在打电话,他说‘再不交钱就要动孩子’……然后他就再也没回来。”

台下一位中年男人猛地站起来,脸色惨白。他是当地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三年前他曾参与催收行动,记得那次任务目标是个欠债教师。他没想到,那个老师的孩子就坐在眼前。

他扑通一声跪下,浑身发抖:“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小女孩没看他,只是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也很怕。”

那一刻,赵岩按下了录音键。他知道这段声音不会改变法律,也无法复活死者。但它会存在。会被某个陌生人听到,会在某个失眠的夜晚被人反复播放,会在十年后成为另一个人鼓起勇气报案的起点。

这就是信使的意义。

而在北方雪山,金色光芒终于退去。守钟人服务器的核心彻底熄灭,不再是冰冷的光球,而是一块布满裂纹的黑色晶体,像一颗烧尽的心脏。周野缓缓站起身,走向那扇曾象征终极禁忌的金属门。门后没有军队,没有AI,只有一间简陋的房间,墙上贴满了泛黄的照片??全是当年参与早期实验的孩子们。

照片下方,一行手写字迹清晰可见: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见世界变了,请记住,最先改变的,是你们敢于说出痛苦的那一刻。”

>

𝑰 𝐁 𝐐 𝐺. v 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