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换船(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一段水路,正是江南运河的核心路段,来往船只密集。

为了维持如此高强度的通航能力,沿线修建了一整套复杂而精妙的水利工程。

林向安一路细细观察,越发感慨古人的智慧。

即便千年之后,这套体系依旧被沿用,可见其设计之周全、理念之先进。

这是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京口澳闸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工程体系由水闸、水澳、堰坝、堤岸、引水渠等多种设施组成,协调运作。

主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水位调节,二是水源补给。

这段运河地处平原,实则河道之间仍存在细微的地势起伏与水位差异。

为了让船只顺利通行,将运河划分为若干“梯级”,每一级之间以水闸相连,调节水位,使船只在相对平稳的水面上航行。

这是水闸的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船过水闸,是个颇为耗时的过程。

需由闸官统一调度,闸夫操作,等候、进闸、注水、放船。

一套流程下来,快不得,却极为安全有序。

林向安站在甲板上,亲眼看着船只一艘艘排队通过,得以近距离观察这套古老的工程如何运行,心中颇为震撼。

除了常见的水闸与堤坝外,沿线还设有专为水闸服务的水澳,即蓄水池,既可为闸室注水,也能在退水时起到调蓄作用。

这是简图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苏州至镇江这一段,因地理重要,水利布局尤为精细,重要关键节点大多采用水闸而非堰坝。

毕竟相比之下,堰坝原始又费力,不利于大船通行。

所谓堰坝,是一种较低的拦水结构,常见于支流河口或旧有通道,如今多保留作次级用途。

主航道两岸,则普遍筑起了坚固的堤岸,用以约束水流、防止泛滥,并借助水流冲刷河床,减少淤泥淤积,提升航道通畅度。

堤岸上常植柳树护坡固土。

此外,引水渠也是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

从太湖、长江及周边天然河湖、雨水等地引水补给,维持水位平衡。

每当洪水季节,运河水位上涨,便靠溢洪道及时排涝,将多余洪水导入附近湖泊、洼地或下游河网,防止堤岸被冲毁。

整套水利体系背后,还配套有严格的制度监管。

从调水到放船,从工程维护到闸务值守,皆有章法,确保整条运河运转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