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家户户拜新年(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玩了一下午,晚饭开得早,下午六点就吃饭了,晚餐是鸡蛋面,大松对面条情有独钟,一吃面条,总是那么兴奋,感觉特别津津有味。特别喜欢面条里加胡豆瓣,川北豆瓣香飘宇宙,一点也不夸张,那种醇香,那种咸美,离开了当地你是永远也品尝不到的,那是川北川菜的灵魂,离开了那里的豆瓣酱,任何菜品口感大打折扣。这是很多代人的传承,留下这惊世美味。
“大松多吃点,长得高”妈妈叫大松认真吃饭,大松顺口“吃面条,长高高,给弟弟也吃”,在晚上吃面条是大多数川北人的习惯,方便,好煮,容易收拾碗筷,节省时间。
广播里播放着优美的歌典,“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呀了门…”,这一首歌年年播,每年春节主打歌,传唱至今,永不褪色。广播站播音两小时,九点准时休息。人们也习惯了,一放广播,就知道几点钟了,所以很少家庭买表,当时买表的人也不多,那是奢侈品,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会买一对情侣表作为纪念。
白天玩了一天,吃完晚饭后,大松就早早睡觉了。妈妈还要准备第二天的礼物。
正月初二,走亲戚的日子,女儿女婿去老丈人家拜年,这是规矩,历来的规矩。那个年代都是老三样,糖酒面刀菜,经济宽裕的还买一些罐头,其他什么礼物饼干。这些都算是比较珍贵的了。大松爸爸妈妈带上大松和弟弟,一路向外婆家走去,四人一路速度也比较缓慢,因为还背有礼物,弟弟坐在婴儿背篓里,大松有时跟着爸爸走,有时爸爸抱着走,边走边歇,一路走一路歇,走过长沟到达乐兴溪,在乐兴溪休息片刻,喝了一碗水,又向外婆家出发,一出门就上坡,那可是有一二百步石梯啊,路还不小呢,到达碑垭口,还有五里路,反正路上走亲戚的人很多,来的来去的去,也非常热闹,这样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碑垭口,碑垭口凉风习习,翻越碑垭口的行人,都要在这里休息,休息10到20分钟,再继续前行,过了北丫口,到外婆家基本上就是一路直下,走起来也不费力,本身就是一条大道,往来的人特别多,三三两两,对对情侣,很多都是新婚夫妻,回娘家拜年,走亲戚拜年,大家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个个精神抖擞。好多都是年前刚刚结婚的,出来拜新年,所以新娘子个个都年轻貌美。年龄都在20岁左右,正值青春豆蔻年华。一般老年人都在家中做饭做家务,很少出来走路的。很快,又到了黄角树,今天有人卖甘蔗,一毛五一条,本地甘蔗又红又大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大松爸爸买了两条甘蔗,砍成小段,到了外婆家,要给其他小朋友分发甘蔗的。舅舅和二姨也过来接爸爸妈妈了,这一下就轻松多了,舅舅抱着大松,二姨抱着弟弟,很快就到外婆家了,公外婆和家里的人早就正在等待了,外公接过大松举高高,大松高兴得不得了,家里客人不少,足足几大桌,大家庭人多就是热闹。大松一到,外婆家就准备开饭了。今年与往年的人一样,三家人一起过年,二公公三公公家,一共有三桌,大人一桌小孩两桌,是不是很年轻化,平均年龄那就非常低。当时人口二四八的结构,两个老年人,四个成年人,八个小孩<包括未成年人>;现在人口四二一的结构是四个老年人,一对中年人,一个小孩,社会老龄化己经显现。在作者书写时,政策也在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将有所改变。
中午餐桌非常丰盛,以肉食为主,水盐菜炒腊肉,麻辣香肠,炖猪蹄,猪耳朵,蜜制糍粑,最高级的中间一火锅,铜制火锅,用炭火加热,在冷天吃火锅就是爽,现煮现吃,非常舒服,一股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面而来,在农村七几年吃火锅就是一种亨受,当时很少有人吃火锅,这火锅是解放前就留下来的,当时世面上还没有,基本消声灭迹,算一小小文物,烫火锅烫火锅,火锅确实很烫,注意安全,只适合大人,不适合小孩。
席间自然是边吃饭边聊天,当然内容就是当时广播里的内容为主,谁也不可信口开河,样板戏年代,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无论是讲话还是做事,都是要讲原则的,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是绝对不行的,不是像现在的人这么自由。
农村人在一起都是讲一讲今年的粮食收成如何?庄稼长势怎么样?家里收了多少谷子,储存了多少粮食,红薯收了多少,猪养了几头?鸡鸭养了多少?都是一些比较接近实际的生活。那个时代少谈政治,多谈农事。农民嘛,以务农为主,其他的都不用多说,农村,农业生产这些都是主要话题。从大人们的谈话声中和笑声中,能感觉到这一两年生产生活都还不错。大部分家庭基本上能吃得饱,就是在二三月间的时候,这个青黄不接的问题暂时还不能解决,这也是大人们最担心的事情,一家七八口人少的三四口人,你说没有东西下肚,那怎么办呢?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最怕就过二三月间,春节刚过,日子还可以,再过一两月,旧的已经用完了,新的还没有长出来,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余粮,所以说农民在那个时候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