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三线论(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1645年冬季的寒霜,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襄樊镇几十个步兵局尽数出动,在骑马步兵、骑兵营、水营、水师步兵的配合之下,分为三路,劫掠从河南内乡县一直到湖北潜江县近千里范围的清廷征粮队。

北路军方面,有武伯韩复亲自坐镇,内乡、邓州、新野一带乡野凋敝,守备力量非常的薄弱。

何有田的那个干总部,打粮打着打着,居然没费吹灰之力的就打进了新野县。

新野县令徐龙光没跑掉,被抓住以后,韩复也没杀他,只是看管起来。

尽管在吴三桂的严令之下,徐龙光今秋刮地皮刮得比较狠,但新野县确实榨不出什么油水了,韩复主要的目标,也不是这几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州县。

打进新野城以后,宣布开仓放粮。

顿时,远近饥民,应者如云,街市之中,百姓奔走相告,人皆呼韩千岁。

原先有谚语说,闯王来了不纳粮,但如今韩王来了,不仅不纳粮,反而开仓放粮。

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襄樊营在新野开仓放粮三日,将在新野县打来的一半官粮都放了出去,成功使自己的贤名传遍乡野。

可以想见,在不久之后,这样的举动势必还会传播的更远。

在如今这样的社会里,这种开仓放粮,活民无数的举动,是很有道义上的感召力的。

而且势必会被历史所浓墨重彩的记载。

韩复心说,哥们就算现在死了,史书上都得给自己记一笔。

在韩复的规划当中,打跑吴三桂,完全占领南阳盆地的话,对清廷的震动实在太大了,因为这会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相比起湖广、江西、浙江、福建,也离京师更近,这是个非常暧昧的位置,搞不好就会使清军将此处当成

主攻的方向。

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襄樊镇还远远没有能与清廷正面决战的能力。

相反,留着吴三桂在南阳不动,就能起到一个占位符的作用,除非发生重大变故,否则清廷不会轻易的打破这种局面。

反正吴三桂又打不过自己,替襄樊镇做个守官长罢了。

这是对韩复最有利的一种局面。

他把南阳划分成了三线,从西峡口到邓州到新野这是一线,也是离襄樊营最近的一线,这个区域内,你吴三桂虽然享有治权,但要实现非军事化。

你吴三桂不来,那相安无事,你要是来,那我就打,打到你不敢来。

镇平、南阳、唐县一带是二线,这个区域内,可以有限的军事化。

而南阳往北的南召、裕州、舞阳、叶县这些地方,我们襄樊镇不干预,你平西王吴三桂可以享有充分完整的主权,想干嘛就干嘛,不干涉你。

所以韩伯爷也不是那种粗鲁的人,还是很讲道理的嘛。

这就是他关于襄樊镇北部地缘环境的一个长期以来的思考,也叫三线论。

大体上就是维持低烈度的、相对可控和稳定的局势,对二线以内的区域,大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当然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韩复的个人看法,没有对任何人讲过,能不能真的实现,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自己要拥有比吴军强大得多的武力。

因此他并不着急。

只要没有外力介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之间在战斗力上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比练兵,吴三桂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比得过自己的。

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指导思想之下,打完了新野的粮食之后,襄樊营主动退出,继续往更靠北的南阳县、唐县等地活动。

也没杀徐龙光,又把他给放出来了。

至于他如何向吴三桂解释襄樊营没有杀他,那就不是韩复要考虑的事了。

只是后来才听说,这哥们向吴三桂上书一本,吹嘘自己巧施妙计,智退襄樊营兵马,为朝廷收复实地!

主打的核心思想就是,你别管襄樊营是怎么走的,你就说没走吧,走了那就对了。

内乡、邓州一带,是由西营的两个千总部主攻。

邓州的情况比新野还要严重,并且年初顺军在撤离邓州之前,对这里进行了系统性的破坏,城中焚毁一空,城墙也被拆了大半。

原来的顺朝邓州通判吴绍先投靠清廷之后,被任命为邓州知州,大半年来,虽然尽力的招抚流民,劝农桑,开荒田,但也只是堪堪恢复了一点元气而已。

襄樊营一来,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新野还只是守备空虚,邓州是直接连城墙都没有,很容易就被包圆了。

吴绍先还算是有点节操,也没跑,轻而易举地就被贺丰年率领的兵马给俘虏了。

襄樊营照旧开仓放粮,引得人民轰动。

宣教队的人还出来劝呢,说大家领了粮食之后,回去一定要好好种地,他们明年还来。

把众人都给感动哭了。

西营在邓州盘踞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但也在四五天之后自行退出,往内乡一带活动。

照例还是没有杀邓州的任何官员。

几十个步兵局纵横奔驰在南阳盆地的广袤平原上,越靠近南阳府的位置,遇到的抵抗就越激烈。

尽管谁也不知道还有二线这条线,但双方确实在这条线的位置,开始频繁的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韩复不理会这些小打小闹,他自己率了一支部队,沿白河活动,并且派出大量探马侦测吴三桂主力的动向,只要吴军敢露头,他就敢上去打。

而且别看几十个步兵局化零为整,分散活动,但召集起来是很快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如果吴三桂真敢出来,那将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南阳,东门大街附近的一处大院。

这里原先是唐藩的一处郡王府,因为靠近南阳卫,被吴三桂选为了驻地。

自从樊城之战后,吴军元气大伤,胡心水、夏龙山、郭壮图都死在了此役当中,年轻一辈的胡国柱、夏国相和吴国贵反倒活了下来。

这半年多来,吴三桂收拢溃兵,又拉了不少壮丁,勉强凑出了万余兵马,算是又把架子给搭起来了。

清廷没有过分追究他的责任,但吴三桂能够明显感觉朝廷冷淡的态度,能明显嗅到京师里种种对自己不好的传闻。

他本来打算秋收之后,粮饷充足之时,领兵过新野县,往吕堰驿附近走一遭,打打秋风什么的,最好是能寻机斩获一些襄樊营的人头,这样对朝廷好有个交代,也能让自己过个好年。

谁成想,秋收刚刚结束,正是皇粮归仓的时候,安静了大半年的襄樊镇忽然兵马四处,席卷而来,破州县,劫粮饷,瞬间就觉得南阳地界不太平了。

原本要归仓的粮食,等了许久也等不到,等来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卑职有罪,请王爷责罚!”

这时大堂内,吴绍先跪在地上,声泪俱下的讲述起襄樊营破邓州,以及在邓州邀买人心的种种所为。

他确实是个有节操的。

𝙄 𝐁 🅠 G. v 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