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命悬一线(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允?立即下令扩建福建船厂,引进西洋造船工艺,并派遣苏婉儿之妹苏柔率青年学子赴葡国学习航海医学与舰载火炮维护技术。临行前,他对送行人群说道:“闭关自守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学会在风暴中航行,而不是躲在岸边祈祷风平浪静。”
冬至前后,第一批“国民火炮”试射成功。由明理工坊设计,采用标准化零件,可在野外快速组装拆卸。测试当日,朱允?亲临校场。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划破长空,在十里外山壁炸出深坑。
围观百姓先是惊惧后退,继而爆发出欢呼。
“这不是杀人之器,”朱允?站在高台上宣布,“这是和平之盾。从此以后,任何企图践踏我疆土者,都将面对千千万万双掌握技术的手。”
庆典结束后,阿禾悄悄问他:“皇上爷爷,您真的不怕这些炮有一天掉转方向,对着自己吗?”
朱允?笑了:“怕。但我更怕什么都不做,看着敌人一步步逼近家园。我把火器交给人民,就像我把选举权交出去一样??信任,是最难的治国之道。但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就不配做这个时代的开创者。”
腊月初八,寺庙施粥日。朱允?换上素袍,亲自到城南济民棚发放米汤。一位盲眼老妇颤巍巍接过碗,忽然拉住他的手:“这手……年轻时也拿过锄头吧?”
朱允?一愣:“老人家怎知?”
“我在乡下活了八十岁,认得出茧子。”老妇咧嘴一笑,“当官的若没种过地,手不会这么糙。”
众人哄笑,气氛顿时轻松。
朱允?却认真道:“我不仅种过地,还在破庙里啃过树皮。那时我想,若有朝一日重回皇位,绝不让任何一个百姓饿着肚子过年。”
老妇点点头:“那你现在做到了吗?”
“不敢说做到,只能说一直在走这条路。”
回到宫中,陆明远送来一份整理完毕的《壬午殉难录》。全书共十二卷,收录忠臣义士三千七百二十一人,每人附生平事迹、家属现状及平反追赠情况。最后一页,赫然是方孝孺的绝笔诗:“忠魂不随烟焰灭,碧血长共山河青。”
朱允?摩挲着纸页,久久不语。
次日清晨,他命人在真理祠侧新建一座图书馆,命名为“存真阁”。馆内不分贵贱,凡民间私藏史料、族谱、日记,皆可入藏并获奖励。短短一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手稿逾万件。其中有贵州苗民口述史,记录燕军屠寨经过;有广东?家人渔歌集,暗藏逃亡建文帝踪迹线索;甚至还有宫女回忆录,揭露永乐后宫逼供酷刑。
历史的缝隙,正在一点点被填补。
春雷初响之时,第一位海外游学归来学子带回惊人见闻:印度洋上已有欧洲商船悬挂国旗进行殖民掠夺,当地土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苏柔回信称,葡国医生已发明牛痘接种术,可预防天花,愿引种回国。
朱允?当即批复:“速设‘防疫研究所’,由苏婉儿主持。牛痘之术,务必普及至边疆每一村落。”
与此同时,安南新主遣使献上改良版象阵战术图,并请求联姻结盟。朱允?婉拒婚事,但同意建立联合巡逻舰队,共护南海航道安全。
三月廿七,议政院通过《科技促进法》,规定国家每年拨款不低于财政收入百分之三用于科研创新,重点领域包括农业、医疗、交通、军事与天文观测。法案通过那一刻,全场起立鼓掌,持续整整一刻钟。
唯有朱允?神色平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四月初五,锦衣卫密报:有宗室子弟勾结江湖术士,散布谣言,称“老皇帝乃借尸还魂,真建文早已死去”,并伪造所谓“遗骨鉴定”,蛊惑人心。
太子朱文奎怒不可遏,主张严惩首恶,株连九族。
朱允?却摇头:“杀一人易,灭一念难。他们之所以敢造谣,是因为仍有百姓怀疑真相。我们要做的,不是封口,而是证明。”
于是,他下诏举行“皇家公开日”,邀请百官、议员、外国使节及平民代表入宫参观。他当众展示当年逃亡时所穿龙袍残片、流亡期间亲笔日记、以及由西洋医师用最新骨龄检测法确认的生理年龄报告。最后,他请出几位童年旧仆,讲述自己幼时癖好、胎记位置、诵读习惯,一一吻合。
谣言不攻自破。
五月十五,儿童节(新政所设节日)。朱允?来到新办的“国民小学”,听孩子们朗读课文。课本由《真话集》改编而成,图文并茂,语言浅白。其中一课写道:
>“从前有个皇帝丢了江山,三十年后回来。他没有报复,而是建了学堂,修了法律,让每个人都能说话。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傻子。但他只是想告诉世人:权力不该用来压迫,而该用来点亮更多的灯。”
一个小男孩举手问:“老师,那个皇帝现在还活着吗?”
老师微笑:“你们抬头看窗外。”
孩子们齐刷刷转头,只见远处钟楼上,一道苍老身影正伫立风中,手中提着一盏莲花灯。
“那是我们的守灯人。”老师轻声说。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金陵城。朱允?点燃灯芯,火焰跳跃,映红了半边天空。
他知道,这场变革不会在他lifetime完成。制度会动摇,人心会反复,历史仍会被涂抹。但他已种下一颗种子??名为“真实”的种子。
只要有人愿意相信,愿意行动,愿意传递,这盏灯,就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