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门楣(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二,守土之责。”他继续道,“非仅固守城垣。应包括烽燧是否完备、驿传是否通畅、军械是否整饬、粮草是否足备、士卒操练是否懈怠。此诸项皆有档案可查,实绩可考,较之战功,更易量化评定。若辖内烽燧失修、驿传迟误致使军情耽搁,即便无战事,亦当记过。”

“其三,民生安扰。”谢靖最后道,“边将手握兵权,于地方而言,其部属是否欺压百姓、是否与民争利、是否协防地方盗匪,皆关乎边境稳定。可纳入当地州府考评意见,虽权重稍次,却不可偏废。若将领纵兵掠民,即便战功赫赫,亦非国之福。”

他稍作停顿,总结道:“故此,考课标准需细化,不同侧重赋予不同权重。如战时,战功权重自当增加;承平时,守土与安民则更为紧要。防止虚报,关键在于建立严密核查与制衡机制,并确保信息渠道多样,不致被一方蒙蔽。”

谢靖所言,皆是从军中实际出发,结合了制度设计与实操细节,既深刻又务实,绝非纸上谈兵。

韦远听得极为专注,眼中赞赏之色愈浓。他不由看向谢知远,感叹道:“秦国公,虎父无犬子!令郎之见,切中肯綮,于老夫启发良多!”

秦国公抚须,面上亦有光,却谦道:“韦公过奖,小子不过是些粗浅体会,还需韦公与部堂诸公斟酌完善。”

韦远却连连摆手:“不然不然,此皆老成谋国之见。”他转向谢靖,又就几个细节追问起来,谢靖均一一作答,两人就军功核实的具体流程、不同规模战役的评功标准、如何有效收集地方民情等深入探讨起来。

秦国公大多时候含笑听着,只在关键处补充一二,或点出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夕阳透窗而入,将三人热烈讨论的身影拉长,茶香与墨香混合,充满了严肃而务实的气息。

直至暮色渐起,方才大致议定了几条可行的章程方向。

韦远舒了口气,端起早已凉透的茶饮了一口,叹道:“与二位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边镇情弊,若非亲身经历并深思熟虑,实难洞悉至此。怀远此番见解,于吏部拟定细则,大有裨益!”

“韦公谬赞了,分内之事。”谢靖谦逊拱手。

韦远看着他,目光中充满期许:“陛下慧眼识珠,委以重任。望敬渊此去陇右,能将这些想法落于实地,整肃边军积弊,则国家之幸。”

“靖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不负韦尚书今日之教。”谢靖神色肃然,郑重承诺。

韦远笑了笑,心满意足地起身告辞。

送走韦远,谢知远看向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却只化作一句:“担子不轻,万事谨慎。”

“儿子明白。”谢靖点头。他知道,兄长战死,父母便只剩下他一个儿子,须加倍努力,撑起谢氏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