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数据 温度(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个新方向,要求她不再将情感视为需要剔除的“干扰项”,而是作为关键的“解释变量”。她需要构建一个更复杂的框架,将可量化的经济数据(如“随光小铺”的客流与旧书交易数据、“周扬面包店”的社区黏性消费分析、“晚屿”作为文化空间的活动效益)与那些不可完全量化但可深度描述的“文化资本”(如社区信任网络、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再造、独特生活美学的吸引力)结合起来。

这意味著她要走出纯数据的舒适区,去学习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去真正地“理解”而不只是“测量”这条街。挑战巨大,但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踏实。

她开始在群里详细阐述自己的新思路,并寻求大家的合作:

苏槿:新论文需要更深入的案例研究。想邀请@林星晚一起分析你的插画如何提升老街文化形象的传播效度;想请@周扬协助分析面包店作为社区信息节点的功能数据;@林晚姐,希望能深入了解“晚屿”作为非正式文化空间运营的模式;@沈照野老板,希望能系统记录和评估古籍修复过程的文化价值转化。@叶知微@陈烁,需要你们继续收集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居民的口述史,建立更丰富的叙事档案。

叶知微:保证完成任务!苏槿姐你指挥就行!

陈烁:没问题!我训练完就有空,可以去跑腿!

林星晚:很好的切入点,我很乐意合作。

周扬:哈哈,看来我的小店也要为学术做贡献了!数据没问题!

林晚:很荣幸“晚屿”能成为研究案例,随时欢迎。

沈照野:可。需拟定具体记录项。

夜幕悄然降临。苏槿合上电脑,内心充满了久违的干劲。她意识到,真正的学问,或许不在于建造一个完美无瑕的模型,而在于有勇气直面现实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并尝试用更包容的框架去理解和呈现它。她的研究,终究要回到这些鲜活的人和他们所珍视的生活本身。

夜深人静,“随光小铺”阁楼里,只有窗外路灯光晕透入细微轮廓。沈照野在旧书堆环绕的小床上睡着了,日间修复工作的疲惫,以及隐约感知到的、关于老街未来的纷扰思绪,此刻暂时沉淀下来。

他陷入了一场深沉而平静的梦。

梦中没有具体场景,只有流动的光影和温暖的感觉。他“看”到林星晚的画架上,色彩不再纠结滞涩,而是如同活水般流淌,勾勒出老街充满生命力的轮廓;感觉到陈烁在球场上奔跑的身影,充满了笃定的力量,再无阴霾;看到苏槿面对闪烁的屏幕,眼神清亮,那些复杂的数据与她从街坊们那里听来的故事和谐地交织成富有说服力的图景;闻到周扬面包房传来更浓郁的麦香,看到“晚屿”的灯光温暖着更多交谈的身影;甚至感受到阿满那家伙,揣着爪子,以一种心满意足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

这是一种整体性的、缓慢向好的暖意,如同冬夜渐暖,春水初生。这种静谧而充满希望的预感,轻柔地包裹着他常年习惯于紧绷和疏离的神经,带来了一种近乎陌生的安宁。

他在睡梦中,无意识地松开了微蹙的眉头,呼吸变得绵长而均匀。

窗外,城市依旧喧嚣,关于老街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在这个小小的阁楼里,在这个修书人的梦境深处,某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坚韧的、温暖的、连接着每个人的东西,正如同书页间被修复的脉络,在寂静中默默生长,等待着破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