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中东事件(完)(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02章中东事件(完)(第1/2页)

随着冬季的到来,东北军的处境更加艰难。缺乏冬装的士兵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瑟瑟发抖,枪械冻得无法击发。

11月,苏军攻占密山,东北军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张雪亮在沈阳大帅府里,看着战报双手颤抖。

“少帅,不能再打了。”参谋长痛心地说,“我们已经伤亡被俘超过万人,部队士气低落,装备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当中东路事件的战火在东北边境燃烧时,在华夏的另一边,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在悄然兴起。在秘密印发的《红旗》杂志上,一篇题为《中东路事件与华夏革命前途》的社论明确指出:“苏联的武装干涉是对华夏主权的侵犯,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行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金陵国民政府所谓收回路权的行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伎俩。”

这篇文章在知识界和工人群体中广泛流传,引发深刻反思。在魔都大学的一间密室里,教授李答正与进步学生讨论此事。

“先生,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冲突?”一个戴眼镜的学生问道。

李答推了推眼镜,严肃地说:“我们要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来看待。金陵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所谓的革命外交,实则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而在满洲里的战场上,梁终甲带领残部最后巡视阵地。寒风吹过满是弹坑的草原,卷起细雪,仿佛在为逝者招魂。

“旅座,我们就这样认输了吗?”一个年轻的军官哽咽着问。

梁终甲望着远方苏军的营地,久久不语。最后,他摘下军帽,向着阵亡将士的方向深深鞠躬,随后兵败被俘。

寒冬降临,但民众觉醒的热潮却如火如荼。在金陵路上,示威群众与巡捕发生冲突,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后,魔都各大学校立即组织营救委员会,律师公会也派出义务律师为被捕学生辩护。

在狱中,一位学生领袖对前来探视的同志说:“不要为我担心。重要的是让更多同胞认清真相,明白谁才是真正站在人民一边的。”

同年12月,金陵政府被迫同意谈判。在苏联的压力下,华夏方代表蔡运生前往伯力。

谈判桌上,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态度强硬:“必须恢复中东路原状,赔偿苏联损失,严惩肇事者。”

蔡运生据理力争:“中东路本应属于华夏,我们收回自己的权益,何错之有?”

但实力的差距让外交辞令显得苍白无力。12月22日,《伯力协定》签订,华夏被迫接受苏方的全部条件。

在沈阳,张雪亮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三天。当他再次出现时,鬓角已经多了些许白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