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非共识项目(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31章非共识项目(第1/2页)

深秋的北京,香山的红叶正盛,我却无暇欣赏。手里紧握着刚打印好的项目申请书,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今天,是“梦境引导疗法”项目参加国家级科研基金评审的日子。

“深呼吸,小今。”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这少数人要经历无数质疑。”

我点点头,推开会议室的门。长桌旁坐着五位评审专家,他们的表情各异,但都带着审视的目光。李教授坐在末尾,对我投来鼓励的眼神。

项目汇报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我展示了DEEM模型的进阶版本,演示了方舟设计的实时监测系统,甚至播放了一段原园从非洲发来的视频——当地心理医生对我们设想的热切期待。

然而,当进入提问环节时,气氛骤然改变。

“林同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你的研究听起来很美好,但本质上是在试图‘编辑’人的梦境。这触及了伦理的底线。”

另一位年轻些的评审接着说:“从技术角度看,你的干预方案太理想化了。在REM睡眠期进行声音干预?你怎么确保不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

最尖锐的批评来自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你引用了太多弗洛伊德的理论。要知道,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很多精神分析的概念缺乏科学依据。”

每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我努力保持着镇定,逐一回应:

“关于伦理问题,我们设计了严格的安全措施,所有干预都需经过受试者知情同意......”

“技术层面,我们已经在小样本预实验中证明了可行性......”

“至于理论基础,我们不仅借鉴弗洛伊德,更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但我能感觉到,评审们的眼神依然充满怀疑。

结果在三天后公布:项目未通过评审。评审意见书上写着:“创新性不足,可行性存疑,伦理风险较高。”

那天下午,实验室里气氛凝重。陈浩一拳砸在桌子上:“他们根本就没看懂我们的研究!”

方舟相对冷静:“在工程领域,颠覆性的想法最初被否定是常态。”

最让我感动的是原园。她从非洲打来视频电话:“别灰心!我这边已经联系好了合作机构,他们说即使没有国家基金也愿意支持我们的研究。”

李教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杯茶:“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前失败了多少次吗?”

“一千多次。”

“那你知道他怎么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多种不行的方法。’”

这些话给了我些许安慰,但真正的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渠道。

一周后,我收到MIT怀特教授的邮件。原来,一位评审将我们的项目书转给了他征求意见。

“这是个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怀特教授在邮件中写道,“如果你愿意,可以申请我们这边的合作基金。美国的科研资助体系对高风险项目更宽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