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同行评审的洗礼(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28章同行评审的洗礼(第1/2页)
DEEM模型论文被接收的喜悦只持续了短短几周,就被新的挑战冲淡。我们雄心勃勃地将后续研究投往了领域内的顶刊《认知神经科学》,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打击。
“这不可能......”陈浩盯着屏幕上的邮件,脸色苍白。
我凑过去看,心顿时沉到谷底。邮件里是三位审稿人的意见,密密麻麻的批评像冰雹一样砸来:
审稿人1:“该研究样本量严重不足,统计效力存疑...”
审稿人2:“所谓的‘个性化模型’更像是过度拟合,缺乏理论创新...”
审稿人3:“方法描述不清,无法重复实验...”
最刺眼的是编辑的最终决定:拒稿。
实验室里死一般寂静。六个月的心血,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是一纸冰冷的拒绝。
“我们太自以为是了。”陈浩猛地合上笔记本电脑,“以为有了新模型就无所不能。”
那天下午,我把自己锁在实验室里,反复阅读那些尖锐的批评。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特别是那个“缺乏理论创新”的评价——这直接否定了我们最引以为傲的部分。
弗洛伊德老师安静地出现在我身边,没有安慰,只是静静地陪伴。
“您当年......也会被这样否定吗?”我终于忍不住问。
“当然。”他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我的第一篇关于焦虑症的论文被拒绝了三次。审稿人说我的理论‘更像小说而非科学’。”
这个分享让我稍微好受了一些。
晚上,方舟来找我时,我还对着审稿意见发呆。他读完那些批评,沉思良久。
“知道吗?”他突然说,“在计算机领域,我们管这个叫‘压力测试’。你的模型能不能存活,就看它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可是他们说我们过度拟合......”
“那就证明给他们看不是。”方舟打开电脑,“我们可以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还有......”
我们讨论到深夜,列出了所有批评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渐渐地,绝望被一种新的决心取代。
第二天,我和陈浩进行了一次艰难的对话。
“也许审稿人说得对,”我坦诚地说,“我们的样本确实不够大。”
陈浩叹了口气:“扩大样本意味着重新做实验,至少需要三个月。”
“那就花三个月。”我坚定地说,“我们要做出让他们无话可击的研究。”
李教授知道结果后,反而笑了:“欢迎来到真正的学术界。被拒稿是每个学者的成人礼。”
他帮我们仔细分析每一条批评,区分哪些是建设性的,哪些是误解,哪些可以忽略。
“这个审稿人显然没读懂你们的方法,”他指着其中一条评论,“但这条关于样本量的批评很中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章同行评审的洗礼(第2/2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