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率先答完(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五十九章率先答完(第1/2页)

北源府贡院,庄严肃穆。

随着开考的钟声响起,两名衙役一组,捧着高大的木牌,开始在狭窄的巷道中缓缓巡行。

苏墨坐在那间破败的号舍中,目光如电,迅速扫过木牌上的考题。

四书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出自《管子牧民》

五经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自《周易系辞》

试帖诗:五言六韵,农桑颂。

当苏墨看到这三道题时,他那颗悬着的心,瞬间落回了实处。

果然如此!恩师所言不差。

在看到题目的瞬间,他立刻联想到了此次府试的主考官,北源知府孙阳。

孙阳是实干派官员,在任四年专注农桑。

这三道题,简直就是为孙阳的执政理念量身打造!

仓廪实、衣食足、农桑颂这三者紧密相连,意在强调民生基础与道德教化的关联。

而那道《周易》题穷则变,变则通,更是点睛之笔。

这分明是在问百姓贫穷之时,为官者当如何变通,才能让政令通达,国祚长久?

孙知府要的不是空谈礼义,而是要务实为民的策论!

苏墨心中大定。

他提起笔,在草纸上飞快地写下了四书题的破题:

民生充裕乃礼义之基,衣食无虞方知荣辱之辨。

他没有片刻停顿,文思泉涌。

文章紧紧围绕着务实二字展开,将孙阳在北源府推广新式农具、改良粮种的政绩,巧妙地融入其中。

他论证的核心只有一点:

为官者,当效法先贤,先保百姓衣食,仓廪既实,再推行礼义教化,则民风自淳,荣辱自知。

这篇文章逻辑严谨,言辞质朴,没有半分华丽辞藻,却能句句切中孙阳的施政偏好。

紧接着是五经题。

他以舜发于畎亩之中为例证,论述变通之道,在于因地制宜,不拘成法,以利农桑为先。

至于那首农桑颂的试帖诗,对他而言更是信手拈来。

他以劝农、丰收为主题,严格遵循平仄对仗,迅速完成。

半个时辰后。

苏墨将两篇大作、一篇诗稿的草稿,尽数完成。

此时刚过巳时,大部分考生恐怕连第一篇的破题,都还在苦思冥想。

苏墨抬起头,看了看天色。

那片破了的屋顶,此刻成了最大的煎熬。正午还没到,但阳光已经开始斜射进来,号舍内变得闷热不堪。

他将考卷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便开始誊抄。

待到三篇稿件全部誊抄完毕,墨迹吹干,时间也不过刚到午时。

此时烈日当空,阳光从破洞直射而下,将小小的号舍变成了蒸笼。

苏墨只觉得浑身发烫,汗流浃背。

索性将那两块狭窄的木板拼在一起,勉强凑成一张床。

虽然之后有钱改善伙食,但一时间身体还没张开,小小的身体竟真的蜷缩着躺了下来。

闭上眼用考篮挡住刺眼的阳光,开始休息,以避开这最酷烈的日头。

“那……那小子在干什么?”

一名巡视的衙役路过,本是例行巡查,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停下了脚步。

驻足紧盯了一会,只见那丙字七零二九号舍内,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清河神童,竟然……睡着了?

可这才刚到午时啊!

下意识的,衙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莫不是题目太难,这神童被考傻了,直接放弃了?。

他摇了摇头,轻蔑地走开了。

然而,旁边考棚里的士子们,却不这么想。

他们被困在各自闷热的号舍中,抓耳挠腮,苦思冥想。

忽然听到隔壁没了动静,他们好奇地从木板缝隙中偷看。

这一看,顿时羡慕得眼珠子都红了。

“天啊!你们看!那个苏墨似乎是躺平了!”

“这号舍也太窄了!他怎么躺下的?”

“你傻啊!他才多大?身子小自然能躺!换了你我,腿都伸不直!”

“唉!神童果然是有底气!这答题的速度,远超我等凡人啊!”

“可不是嘛,人家一个时辰就写完了,现在都开始睡午觉了!”

“人比人,气死人……”

……

与此同时,贡院附近的一处幽静小院中。

丁家大公子正悠然品茗。

对面坐着一名微胖的中年官员,正是北源府的同知周大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九章率先答完(第2/2页)

一名下人快步走入,低声禀报道。

“公子,周大人,派去盯梢的人传回消息。”

“那苏墨自午时起便在号舍中睡觉,似已放弃了。”

“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