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他笑了(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棺尾一侧打洞,是我作为正统北派,能给东家最后的尊重。
因为从棺尾方向钻进去,是从脚到头的顺序,这样甭管怎么翻,我的裤裆都不会经过东家的头部……
这叫“墓可掏不可辱”。
按老派讲究,如果不守这个规矩,就属于极大的冒犯,很容易发生不太好的事情。
除了这个原因,相比于棺首,棺尾一侧的立面往往会薄一些,凿起来也比较省力。
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如果是三重梓棺,首重棺的厚度会达到八寸,按周代的度量衡换算,大概就是十九公分左右,所以我是先用短钻头打眼,再换长钻头打洞。
“吭——!”
持续钻了一分多钟,随着手上一轻,钻头底座猛地撞到了棺板上。
“通了!”
用力拔出钻头,我略微估算了一下,只有不到十公分,看来这部分偷工减料了。
“姬伯大哥,我求份阴财,有怪莫怪哈!”
双手合十念叨一遍,我立即束手退到一旁。
这个厚度可以直接上大锤,小安哥当即会意,脱下衣服裹住锤头,挂着劲风便凿了上去!
砰!
砰!
砰!
……
咔嚓!
一连五锤过后,棺板应声断裂,而后我俩手锯加撬棍一通操作,宽大的立面棺板很快被拆了个干净。
首棺和中棺之间的缝隙大概十公分,东西两侧各自放了一柄带鞘的青铜短剑。
距离远够不到,我俩是用撬棍扒拉出来的。
两把剑形制相同,都是圆形剑首,青玉兽面剑格,长度大约四十公分,算得上中规中矩。
“哥,继续!”
中棺的厚度肯定不会超过首棺,不需要再上手钻。
而中棺和内棺的缝隙里,放置的是直径1.5厘米的素面和田玉珠。
古人认为玉能养尸,同时放置玉石物件还有“玉气护体”的象征,连同一些玉覆面、窍珠缸塞什么的在内,这都可以看做是金缕玉衣的雏形。
这种就可有可无了,不值什么钱,我立即招呼小安哥重复操作。
直到凌晨五点四十,内棺终于被破开。
扶住头灯朝里边望去,这位姬伯大哥,静静躺在棺板之上,周身衣物早已经碳化,黑乎乎盖在表面,受有尸身腐烂影响,几乎看不出纹饰了。
这里大概有人会问,没有棺液么?
是的,没有。
北方干坑高古墓就是这样,很少会出现棺液。
除非最开始埋葬的时候,就注入了一定剂量的防腐药水,否则整整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原生棺液会被厚重的木棺完全吸收。
也许还有人会问,又是青膏泥又是积碳层的,还一点儿没塌,墓主人怎么还是烂了?
很简单。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最初的时候,棺材里肯定是有棺液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棺液一点点被吸收,尸身就会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即便是弱氧环境,可两千年的光阴下来,仍然足以让他变成一具枯骨。
简单套上一件防护服,我深吸口气,猫腰钻了进去。
还行,里边挺宽敞的。
我只要缩着点头,就可以蹲在棺材里,用不着跟这位姬伯大哥贴贴。
接下来就简单了。
虽然东周时期礼坏乐崩,但毕竟还是周朝,棺材里能出现的东西就那些,无非是各种纹饰的玉璧、玉璜、玉琮,贴身的玉琀、玉握,成套的玉覆面,大型的玉佩组合颈饰、玉珩组合腰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