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以脏打脏,以力破巧(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的“超神反应”依旧在,让他看清了这一拳的所有轨迹,但他的身体,却因为被“催眠”的神经而慢了半拍!

他凭借着那非人的反应和千锤百炼的身体控制力,在最后一刻极限后仰,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让那记呼啸而来的重拳拳风,如同剃刀般擦着他的下巴锋锐地掠过。

虽然没有被击中,但孙圣的后背,还是瞬间惊出了一身冰冷的汗水。

他能感觉到,如果刚才自己哪怕再慢上0.01秒,自己的下巴可能就已经被彻底击碎。

“这就是‘节奏陷阱’。”罗奇放下拳靶,苍老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表情严肃得可怕,“他用99次无害的催眠,只为换取那1次致命的攻击。当你的神经被麻痹,你的反应再快,也只是在‘事后’做出反应,而不是在‘事前’做出预判。在顶级对决中,这零点几秒的差距,就是天堂与地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1章以脏打脏,以力破巧(第2/2页)

为了破解这一陷阱,团队为孙圣设计了堪称严酷的“反节奏”神经刺激训练。他们从全美找来了数位风格迥异、以打法怪异著称的职业拳手,让他们在对练中,用各种毫无逻辑、甚至可以说是胡乱挥舞的拳法去攻击孙圣。时而快如闪电,时而慢如蜗牛;时而大开大合,时而小动作不断。

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摧毁孙圣在综合格斗中养成的、基于对手整体动作的预判习惯,让他的神经系统时刻保持在最高强度的警戒状态,不被任何“假象”所迷惑,将他的反应,从“预判反应”打磨成更纯粹、更原始的“瞬时反应”。

第二个枷锁,则是拳击规则之下,那令人窒息的“距离污染”。

与综合格斗中,选手进入近身缠抱后会快速寻求分离重击,或者进入更具优势的地面缠斗不同,拳击规则允许更长时间的、相对静态的近身搂抱。

而这,正是梅威瑟将无数重炮手折磨到崩溃的另一大绝活。

“他会像一块沾了水的牛皮糖一样黏住你,让你感觉自己陷入了泥潭。”科米尔亲自上场,戴上十六盎司的大号拳套,与孙圣进行近身缠斗的模拟训练。

在模拟中,孙圣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憋屈和烦躁。他的核心力量、爆发力明明远胜科米尔,但在规则的限制下,他不能抱摔,不能用膝肘,甚至不能用过大的动作去推开对手。

而科米尔则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老油条,完美地复刻着梅威瑟的“脏活”。

他用额头死死地顶住孙圣的下巴,迫使他仰头,让他的视线受阻;他用肩膀和手肘,在裁判的视线盲区,不断地、充满力道地摩擦着孙圣的胸口和肋骨,制造着持续的、虽不致命却极其消耗心神的钝痛;他还会巧妙地将大部分身体的重量,通过搂抱压在孙圣的身上,如同附骨之疽,疯狂地加速着孙圣核心力量的消耗。

这种持续的身体接触,如同一层厚厚的迷雾,给孙圣那精密的“反应雷达”施加了强烈的、全方位的电子干扰。

他的动态视觉被破坏,他对与对手之间那生死一线的距离感的精准感知,在不断的肢体摩擦中被打乱。

那引以为傲的反应速度,在失去最佳启动距离后,威力大打折扣,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

针对这一点,“弑神者”计划的对策简单而粗暴——“以脏打脏,以力破巧”。

团队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分析了拳击史上所有“脏活大师”——从伯纳德·霍普金斯到里卡多·马约加的比赛录像,从中总结出了一套完全合规,却又能让对手极不舒服的内围反制技术。

他们教孙圣如何在搂抱中,利用自己远超常规拳手的核心力量和腿部力量,去反向压迫,将体重施加给梅威瑟;如何用微妙的身体转动和脚步切换,去破坏梅威瑟的身体重心,让他站立不稳;甚至是如何在裁判开口警告前的零点几秒,进行一些无伤大雅却能极大干扰对手心态的小动作,比如用下巴压迫对手的肩膀,或者用拳套的边缘摩擦对手的脖颈。

第三重博弈,也是最核心的博弈,则是那几乎无法规避的“强制换拳”。

“孙,你必须明白一点,”罗奇在白板上,用马克笔画出了两个正在激烈交锋的小人,“哪怕你的反应能让你躲开对手99%的拳头,但在拳击比赛中,你总有必须出拳反击的时候。因为点数,也因为尊严。

而当你出拳的那一刻,你的身体必然会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无法完美防守的状态。就在那一瞬间,你们就进入了无法避免的‘强制交换’范围。”

训练馆的全息屏幕上,开始循环播放梅威瑟职业生涯中所有经典的“防守反击”绝杀镜头。

“看,他的对手,‘糖块’莫斯利,打出了一套迅猛的三连击,他用标志性的肩部防守扛住了前两拳。”

罗奇的声音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着战局,“但在莫斯利打出第三拳,身体出现零点几秒的空档和僵直的瞬间,弗洛伊德的迎击右直拳已经后发先至!看这个时机的把握,这不是技巧,这是艺术,是浸淫拳台数十年后,对时间和空间最深刻的理解。”

孙圣看得非常专注,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在他那如同超级计算机般的大脑中被分解、储存、分析。

他的“超神反应”能让他看清对手的每一次攻击,这也是他在综合格斗的站立对攻中,几乎能做到毫发无伤的根本原因。

但在拳击这种更加纯粹、频率更高的对攻模式中,正如罗奇所说,他不可能只闪躲不还击。

而一旦还击,就意味着风险。

“弗洛伊德的经验,能让他在每一次的‘换拳’中,都成为计算得失后,占据便宜的那一方。他打出的拳或许不是最重的,但一定是最准的,时机是最好的,在裁判眼中是效果最明显的。他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罗奇做出了最后的总结,“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反应速度只能让你看清飞向你的子弹,然后给你一个选择:是硬扛着这颗子弹,同时向对方开一枪;还是放弃开枪的机会,选择继续闪躲。而在一场长达十二个回合的战争里,你不可能永远只选择后者。”

为了应对这种几乎无解的“强制交换”,“圣之队”在经过无数次争论和模拟后,最终敲定了一个极具风险,却也可能是唯一有机会获胜的策略——“以伤换伤,主攻身体”。

“我们不和他比拼头部打击的精准度和时机把握。”

哈维尔教练终于开口,说出了他这几天深思熟虑后的结论,眼中闪烁着赌徒般的决绝光芒,“我们要用我们更强的绝对力量,更年轻的身体,去不计代价地攻击他的腹部和肋部。我们要把这场比赛,从一场优雅的技术博弈,变成一场原始的、血腥的消耗战!”

“在换拳中,他或许能用他那精准的右手拳,击中我们的脸颊,划破我们的眉弓,赢得裁判的青睐。但我们也要确保,我们的每一记重拳,都能像一柄柄攻城锤,狠狠地、毫不留情地砸在他的身体上!”

“这是一场豪赌!”哈维尔的声音里充满了决绝,“我们赌的,是弗洛伊德那四十岁的身体,会在被彻底摧毁之前,先于我们年轻的下巴和意志力,被彻底击垮!”

……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那座纸醉金迷的赌城拉斯维加斯。

坐落于市郊的“金钱工厂”拳馆内,一场同样科学、同样严谨、甚至可以说更加偏执的备战,也正在悄然进行。

弗洛伊德·梅威瑟,这位五十战全胜的传奇拳王,在他职业生涯的暮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认真和专注。

他人生中第一次,在他的私人拳馆里,引入了一套价值数百万美金的、来自以色列军工科技的神经反应测试与分析设备。

这套设备,可以通过多达十六个高速红外摄像头和数十个贴在陪练员身上的微型传感器,精准地捕捉对手在出拳前的任何身体征兆——哪怕只是千分之一秒的微表情变化,或是某一块肌肉纤维的启动前兆,并将其转化为海量的数据,供梅威瑟和他的团队进行分析。

他的陪练团队,也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大换血。

以往那些模仿传统力量型或速度型拳手的陪练全部被辞退,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梅威瑟团队从世界各地重金挖来的、以步法诡异、节奏混乱、打法不按常理出牌著称的年轻拳手。

梅威瑟甚至找来了一位曾经在UFC打过比赛、风格与孙圣有几分相似的小级别的综合格斗选手。

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在纯粹的拳击规则下,用他那综合格斗特有的大开大合、充满欺骗性的站架和攻击节奏,日复一日地对梅威瑟进行骚扰。

(这一章是技术分析,战术制定,有点枯燥,但又不能不写。而且我不懂拳击,也不知道这个思路和战术对不对,大家可以教教我。第一次写格斗文,没有经验,把金手指开太大了,导致现在主角挨一拳读者都受不了,自我感觉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不过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办法。

其实我最喜欢看的比赛还是那种棋逢对手,拳拳到肉,鲜血四溅,高潮迭起的比赛。比如张伟丽vS乔安娜,佩雷拉vS黑龙,vS朗特里。

上次主角打伍德利都被喷惨了,说主角棉花拳,麻烦看下佩雷拉那么重的拳,打了朗特里多少拳才KO啊!不是冷拳,不是迎击拳,没有使出全力的拳,对手有防备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很难KO的。

因为金手指写的太强了,所以只能往回找补,解释一下。主角的神经反应虽然很快,但必须要有距离才躲得开,但比赛又不可能一直躲避不进攻,所以要想打中别人就得拉近距离,就有可能被击中,因为距离太近的情况下,神经反应过来了,但身体却来不及做出反应,所以就会被击中。

还有,有时候主角为了命中敌人,会拼着挨一记轻的,还给对手一记重的,所以也会被击中。到了中量级、轻重、重量级的比赛,肯定会越来越难,主角肯定会被击中,也有可能会输,更不可能随便KO对手。

又是六千字大章,最后求礼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