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最高级别的召见(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你要知道,你否定的不仅仅是某些具体技术,某种程度上是在质疑我们过去一段时期的学习路径和产业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4章最高级别的召见(第2/2页)

“你的论据足够支撑这么重大的结论吗?”

压力瞬间扑面而来。

赵四没有丝毫慌乱,那份【说服力强化】的效果此刻完美显现。

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最具体、最无可辩驳的案例入手。

他没有看稿子,语言流畅而清晰,仿佛那些数据和案例早已刻在脑子里。

“首长,各位领导,我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革新办近年来处理的上百起重大技术故障的案例分析。”

“例如,西北406基地雷达事件,根源是电子管阴极材料抗毒化能力不足和散热设计缺陷;江南厂万吨轮曲轴加工精度超差,背后是大型机床导轨材料稳定性问题和国产数控系统补偿功能缺失……”

“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深挖下去,都指向了材料、工艺、核心基础件和控制系统等基础环节的共性薄弱。”

他语速平稳,列举的案例真实具体,数据准确,立刻将宏大的命题拉回到了可感知的现实层面。

“二是基于对国内外公开技术文献和产业发展动态的跟踪研判。”

他继续道,“我们落后,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在工业体系的‘地基’上投入不足、布局不全。”

“别人用合金钢,我们还在攻关普碳钢的纯净度;别人的机床靠芯片和软件实现微米级控制,我们还在努力提高齿轮和丝杠的机械精度。”

“这条路很踏实,但差距会越拉越大。我们必须同时在‘挖地基’和‘盖高楼’上投入力量。”

“第三,”赵四目光坦诚地看着首长,“是我个人基于这些事实和趋势的一点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如果我们现在不立即着手系统性补课和前瞻布局,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面临的将不是某个设备卡脖子,而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窒息’风险。”

“‘工业基础能力’提法可能不成熟,但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亟待重视的体系性差距。”

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困难,而是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清晰地阐述了他所构想的解决方案框架。

建立共性技术平台、统一标准体系、布局前沿方向、创新协同机制……

他的陈述逻辑严密,数据扎实,观点鲜明却又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依据之上,更重要的是,他传递出的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紧迫的危机意识,极具感染力。

整个过程中,首长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赵四。

旁边的两位智囊则不时低声交换意见,或提出一两个极其尖锐的后续问题,赵四均能迅速理解其意图,并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办公室里的气氛,从一开始的严肃审视,逐渐转变为一种深入的探讨甚至交锋。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两个小时。

终于,首长缓缓站起身,亲亲捏着拳头,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然后停在窗前,望着外面。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赵四身上,那锐利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和决断。

“很好。”首长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

“你的这份《构想》,眼光很毒,胆子很大,路子看得也很准。”

“虽然有些地方还显稚嫩,但方向是对的,问题是真实的,紧迫性也是存在的。”

他走回办公桌,拿起笔,在文件首页空白处,飞快地写下了几个字,然后对旁边一位智囊吩咐道。

“通知下去,尽快安排一次小范围的、高规格的专题讨论会。”

“把相关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几位老总工都请来,重点讨论这份《构想》提出的问题和我们可能的应对策略。”

“是,首长。”智囊立刻应道。

首长这才看向赵四,语气缓和了许多:“赵明同志,你先回去。”

“今天谈得很好。记住,国家需要的就是你们这样既有扎实功底,又有战略眼光的年轻人。”

“回去后,继续深入思考,做好更详细的论证准备,可能很快还有更艰巨的任务交给你。”

“是!谢谢首长!我一定全力以赴!”赵四强压住心中的激动,起身立正答道。

工作人员引领着赵四离开了办公室。

当他走出那栋灰色小楼,重新坐上来时的轿车时,午后的阳光正好洒在他的脸上。

他知道,他刚刚跨越了一道极其重要的门槛。那份“白皮书”,以及他今天的陈述,已经成功地触动了最高决策层,并将可能引发一场关于国家工业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

车子缓缓启动,驶离那安静而威严的大院。

赵四靠在座椅上,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