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引言:舒婷与朱凌波的隔空对话
舒婷:对第三代诗人的回答
舒婷在《当代文艺探索》上撰文说,我也曾经想过中国诗歌如何走向世界这个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提法不仅曾经影响我,更刺激了一大批处在冲刺状态的青年诗人。经过考虑之后我突然想明白了在文学艺术中并不存在着世界锦标赛。假如真有什么世界纪录的话,也不是具体数字,能让你紧握双拳,两眼盯着它一寸寸接近。
人类的前途是向未知发展,艺术创造不择道路,更不听从裁判的哨子指挥。仿佛突然间,诗歌界的后起之秀,已形成第三浪潮,淹没过一切规则和边界。
他们称自己第三代人或新生代。并且自成体系地从文化、心理、语言旁若无人地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向我们指出极有意思的前景。
这些果子还是青的,还很苦涩。但是他们已经勇敢地提出了:“地域性和民族性渐渐淡漠,只有真正个体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对于年轻的挑战者,我要说,你已经告诉我们,你将要做什么,那么,让我们看看,你做什么了?因为,对于一个诗人,再没有比他们作品更雄辩的了。
朱凌波:“第三代”做为朦胧诗后又一茬更年轻的诗人,“从中国的纵坐标看,还是从世界的横坐标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艺术行为都是十足的现代派了。他们正开展一场现代运动。
朱凌波在《关东文学》87年6期上撰文说,第三代称谓已得到普遍认可,第三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派性或群体性,在不断的组合?一分化一一组合?一分化过程中,必将产生独立而重要的诗人和诗评家。
附:《不要玩熟了我们手里的鸟》
一一舒婷谈诗歌创作中的“新生代”
1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记者周导
并同时刊登于香港《文汇报》
“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上,舒婷向与会的朋友们提供了一条中国当代诗歌状况的信息:新时期诗歌正悄悄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旗帜已打出来,朝此奔来的青春的脚步声明晰可闻。
我们的诗歌创作队伍中,出现了自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并且自成体系地从文化、心理、语言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舒婷谈到他们这一代诗人和“新生代”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这一代经历了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表现出更多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他们是沉重的,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识、群体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而“新生代”宣称从个体生存出发,对生命表现出更多困惑、不安和玄秘。“新生代”更富于现代意识和超越意识,从感觉、思维、想象、意念、情感、建构能力都试图达到一种“超文化”或者说是“非文化”的境界,他们在表现手法上一反意象化途径,追求淡化,崇尚自然口语,注重语感。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她认为“新生代”包括目前尚处于潜流的诸多派别,如以四川为重心出现的非非主义、?休主义和葬汉主义等,还有南京的韩东、傅立的感觉诗派,上海宋琳等人的现代都市派,黑龙江.朱凌波、浙江詹子林等人的体验派等等。
去年已有人温和地提出“北岛、舒婷的时代已经PASS!”舒婷开玩笑地说,今年不同了,他们已经不客气地亮出了手术刀。她认为“新生代”对朦胧诗鼎盛时期的反动,这是值得欣喜的现象,所有新生事物都要面对选择,或者与已有的权威妥协,或者与其决裂。现代艺术的变更期是如此瞬息万状,哪一种流派都无法占据主流,谁都无法一统天下,我们应该欢迎这种眼花缭乱的局面,不要玩熟了我们手里的鸟。
“新生代”中有些人认为“已完成了自己的座标系,完成了对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舒婷不这么看,她认为“新生代”才刚刚开始,他们中一些很年轻的理论家,比朦胧诗走得更远,确实提供了一个辽阔的可能性,如果成功,还将冲击小说和戏剧等其他领域。然而他们还没有相应的作品来验证他们的理论,虽然已经读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但能否有传世的诗作,还需拭目以待。舒婷用充满期待和不无忧虑的口吻说:不知道当前的浪潮为期有多长,会不会不待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就已分化消失?她说,艺术领域中任何新的探索都会是有意义的,即使有谁被抛弃,也犹如长江
漂流遇险者那样,大家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问起她自己的情况时,她说还是象去年在厦门说的那样,反对别人写她的专访或者印象记之类文章,因为,对于一位诗人,再没有比他的作品更雄辩的了。她还说,如果我们一定要记录的话,那她就闭起嘴一言不发。她说,她如今很少写诗,一个月平均只有一首,平时读小说比读诗还多,近来看了一些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挺喜欢的。
她最后谈到许多人问过她什么叫诗,她引用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的一句话,“写作,什么也不是。”舒婷在后面意味深长地跟上一句:诗,同样什么也不是。
1986:《第三代人断想》
一一视论当代青年诗歌走向
原载于《深圳青年报》
“第三代人”这一词的出处:这个词最早也最准确是出现在四川万夏主编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上:
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
文.革十年铸造了第二代人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了我们一一第三代人
B:第三代人诞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a:关于人道主义及异化等问题的探讨激起青年一代的广泛反响;
b: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文学和哲学等)的介绍和科学技术的引进;
c:变革社会生活的气息尤其是观念更新的思想给人以有力的精神刺激;
d:近年来有关民族寻根意识与当代全球意识纵横认同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被明确提出。
这几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交汇融合,为第三代人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制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自《新时期非主流诗歌论稿》。浙江师大乃生、阿龙著。)
P:第三代人主体结构:
成员结构:青年知识分子;
年龄结构:23-26岁区间;
艺术结构:分二大股:
a:智慧型。生活在文化层。写感受诗。
b:思想型。生活在非文化层。写体验诗。
D:第三代人的几大支流:
a:
感觉诗流(情绪诗流):代表性报刊有南京付立主编的《他们文学社交流资料》(1985二集);
北京贝岭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三十五首》(1984),北京贝岭和上海孟浪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七十五首》(1985);尚仲敏和燕晓冬主编的《大学生诗报》(1985);尚仲敏.主编的《中国当代诗歌》(1986)。
他们认为诗是一种纯粹的东西。是形而上气氛。着重于美学意趣。语言口语化。表现手法淡化。情境的模糊性。渲染感受或情绪(直觉、梦、潜意识和幻觉等)。属灰色幽默。
b:体验诗流,集结于浙江詹小林等编的《现代诗歌报)和黑龙江.朱凌波主编的《没有门的世界》周围。
他们多从事非文化职业,常常受到各种非现代艺术力量(物质力量、社会力量、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等)的冲击。是两栖人(人格分裂)。在人海和黑夜摸寻丢失的艺术良心。他们对人生有痛苦的体验,而且把人生只当做一种体验。属黑色幽默。
凶险、怪诞、玄秘。反映了扭曲的人性之花和变态的灵魂。具思想性和抽象性。
前二派是基本流派,没有地域性。
c:城市诗流:城市诗人出产于华东师大的《夏雨岛》和复旦大学的《诗耕地》。今年将出《城市诗人》。诗人群:张小波、宋琳、孙晓刚、李彬勇及傅亮。
得益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悠久氛围和现代沿海城市开放的优越环境。高灵敏于时间性特别是空间性。反映城市人的焦灼和抑郁。把现代都市人的异化通过情绪张力和事态传播开来。表现了行动上的无力性和精神上的有力性。受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影响严重。思维是辐射状,塑造了多维的艺术空间。笼罩?曲灼灼的城市梦。接近实验性诗流。
d:整体主义诗流:汇聚于四川盆地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第三代人同盟》和《汉诗?1986》。
是寻根意识在诗坛的直接现实。追求东方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类意识的逆向互补。诗人面对整体,在完成生命性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和现实有限状态的超越。实行对存在开放。语言污染。意象杂生,哲学混乱,力图建筑思维结构模式。是探索性诗流。
E:第三代人的三大特性:
a:人类性:第三代人是个人主义者和人类主义者的结合部(第二代人则是个人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共生带)。
因此他们是最现代人。他们生活在准信息社会中,由于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通讯器材的发达,特别是由于世界性语言的普及,地域性和民族性渐渐淡漠。只有真正个体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b:文化性:第三代人生存在和平而开放的环境里,十年动乱已成为遥远的画外音了。因此他们不象第二代人有沉重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不为某种非艺术力量奉献热情。他们写诗只是写自己,从而写这个世界。写诗就是写诗是一种寄托(其实一切都不过是一种寄托)。
由于他们的诗人群主体结构是青尤其是诗人学者化的今天,随着全民族全人类
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文学特别是诗歌更富文化性。
c:整体性:我们的民族曾经是闭关锁国的民族,几千年的儒教文化严重地束缚了民族雄性的翅膀。窒息微弱了人性之光,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道德积淀。当经历了第一次浪潮诗歌(崛起诗群)运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单向否定后(这种否定是必需的也是进步的),在新时代的广阔背景下,中国当代诗找到了它的参照系(西方现代诗),并建立了自己坐标系。完成了对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使东西方文化绝妙地交融了。出现空前绝后的繁菜。因此说第三代诗最具整体性。
第三代人尽管可以分为流派,但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脚下的斑马线是一样的。他们的诗有同步性。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大气压下。也许感受和体验不同,但诗的美学狐步和哲学缠绕是划一的。他们都对东方文化抱有极大的自信。都认为在西欧和拉美文学使世界文化发生二次重大倾斜后的今天,全人类的目光正在东移。世界文化的再次复兴注定是在神秘的东方在太平洋碧涛冲刷的西海岸一?在古老的中国。在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中,第三代人(第二次浪潮诗歌)必将是潮头(诗歌作为文化潮头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他们是幸运的,但愿他们不辜负这种幸运一一让我们拭日以待吧!
1987年:《第三代诗概观》
(先后刊载于关东文学》和《诗歌报》,并被菲律宾《世界日报》转载)
「第三代」做为朦?诗后又一茬更年轻的诗人的称谓己得到普遍认同。并以其先锋性和实验性外化成一种反讽色彩。
目前流转较广的一种“代分法”来源干四川的《现代诗》一九八四一一
随共和国的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
十年铸造了第二代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
了我们一一第三代!
但我的艺术知觉是不赞同的。四川朋友的分法很清楚是以政治背景为参照以社会意义为依据的,这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而且他们所说的代也不是现代派的范畴,有悖于他们的本意。所以对现代派诗歌我提出如下的代分法一一
第一代人: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李金发、朱湘、徐志摩、戴望舒,卡之琳等人。他们的努力基本与西方现代主义共时,但由于白话交尚未成熟,他们的作品还只能说是一种现代萌芽。
第二代人:七十一一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们。这里我要冷酷地把舒婷取出去,本质上她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这种说法并不担害她的名誉和她诗的魅力)至于杨炼,我对他的巨大建筑十分敬畏。我真心实意地为他累得慌!
。他不应该抢文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饭碗啊!我不否认他的学术价值,但从现代意识和诗的特性角度,我对他的寻根劳动坚决不敢苟同。残忍说,这批所谓的现代诗人也不是真格的现代派。即使是北岛也不过娴熟地运用了一些现代派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骨子里仍是人性、正义、真理、爱等现实主义的母题。倒是早期的芒克和后期的王小妮出现了现代意识。朦胧诗人做为现代主义在中国诗坛的复苏和中国二十至三十年代现代萌芽的延续,他们的开拓作用是不能否定的,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倾向。
第三代:八十年代起来的年青诗人们,在诗史的坐标系中,无论从中国的纵坐标看,还是从世界的横坐标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艺术行为都是十足的现代派了。他们正在开展一场现代运动。
第三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派或群体。在不断的组合??分化??组合一一分化过程中,必将产生独立而重要的诗人、诗评家和理论家。
下面我就以流派性或群体性做为主要线索谈谈大陆的第三代现代派诗人:
A,非非主义:非非主义是现在大陆最标准的现代流派(这是一项综合指
标)。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系统。
非非创作群(诗人、诗评家和理论家)
非非作品集(「非非」「非非评论」)
非非宣言
非非诗歌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