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海军的突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雨晴的闹剧,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就平复了下去。

对于715所这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来说,任何个人的恩怨情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郑昊的带领下,“海鹰之眼”项目组重新焕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那场关于“长城二号”的动员会,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大家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件装备,一个项目而奋斗。

他们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看到了那条由一颗颗“中国芯”铺就的,通往国防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孙宇的可靠性测试小组,几乎是把环境实验室当成了家。

他们制定了比军方要求苛刻数倍的测试标准,用高温、低温、强盐雾、随机振动等极限条件,轮番“折磨”着每一块电路板,每一个元器件。

用孙宇的话说:“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鹰眼’,哪怕是在地狱里,也能睁开!”

小张和小李带领的软件团队,则开始了对算法的新一轮极限优化。

他们逐条分析汇编代码,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指令周期,压缩内存占用。

每一条指令的优化,都意味着“长城一核”能在一秒钟内,多处理一份雷达数据,多一分发现敌人的可能。

而郑昊和周煜走后新提拔的硬件组长王工,则带领硬件团队,全力攻关ASIC的设计和工程化。

他们夜以继日地绘制着那两块被命名为“长城辅一”和“长城辅二”的专用芯片的版图。

那密密麻麻的线条,在他们眼中,不再是枯燥的电路,而是一支支即将奔赴战场的,钢铁军团。

整个715所,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充实的,战天斗地的氛围之中。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三个月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第一批“海鹰之眼”工程样机,正式通过了所有的地面测试!

并且,两款核心ASIC芯片——“长城辅一”和“长城辅二”,也成功流片,返回的样片测试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意味着,“海鹰之眼”系统,已经从一个庞大的实验室怪物,成功瘦身成了一个可以即插即用,尺寸不超过一个标准机箱的“黑盒子”。

它的核心,由一颗“长城一核”CPU,和两颗“长城辅一”、“长城辅二”ASIC组成。

这三颗芯片,共同构成了中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消息传到海军,那位一直关注着项目进展的海军将领,再次激动地一拍桌子。

这一次,他没有震倒茶杯,而是下达了一道命令:“立刻安排上舰测试!用最真实的战场环境,来检验我们的鹰眼,到底有多锐利!”

很快,一架军用运输机,载着郑昊和他的核心团队,以及十套宝贵的海鹰之眼工程样机,从北京起飞,秘密飞往了东海舰队的某军港。

迎接他们的,是早已等候在此的海军将领和科工委的中将副主任。

两位首长,亲自来到舷梯下,紧紧握住了郑昊的手。

“小郑同志,辛苦了!”海军将领的脸上,满是期待,“我们海军的眼睛,就看你们的了!”

“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郑昊立正回答,心中同样充满了激动。

纸上谈兵千百遍,不如沙场走一遭。

“海鹰之眼”究竟是骡子是马,马上就要拉到真正的战场上去遛遛了。

测试的平台,是海军最新服役的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

这艘被命名为“金陵号”的战舰,是海军的骄傲。

它修长的舰身,高耸的雷达天线,无不散发着一股慑人的力量。

郑昊和他的团队,在舰长的陪同下,登上了这艘钢铁巨兽。

海军的官兵们,用好奇和敬佩的目光,打量着这群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白面书生。

他们早就听说,有一群神秘的工人和科学家,为他们的战舰,打造了一双千里眼。

“海鹰之眼”的安装,在雷达舱里进行。

海军的雷达技师,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原本的信号处理机柜。

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电子管和晶体管电路板,各种线缆如同蛛网一般,又笨重,又复杂。

而郑昊他们带来的“黑盒子”,只有一个抽屉大小。

通过一个简单的转接接口,它被轻松地接入了雷达的信号输出端。

整个安装过程,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这就……完事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雷达老兵,看得目瞪口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