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北境行!承母志守家国(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承看着两人有条不紊地安排,脸上露出赞许的笑:“还是你们年轻人考虑得周全!我这就让人去清理发霉的粮草,再找工匠明日一早就来修补屋顶。”

接下来的几日,苏清鸢几乎天天泡在粮草库与士兵营房里。她跟着士兵一起搬运粮草,虽然力气不大,却从不喊累,手上磨出了水泡,也只是用布条简单裹住,继续干活;她还跟着医官学习辨认伤药,记诵草药的功效——北境的医官少,她想着多学些医术,万一遇到战事,也能帮着救治伤员;空闲时,她就坐在营房里,帮士兵缝补破损的甲胄与冬衣,指尖被针扎破了好几次,却依旧缝得认真。

谢砚则忙着巡查关隘,加固城墙,在险要地段增设暗哨。偶尔得空,他就会提着刚熬好的热汤去找苏清鸢,看着她冻得发红的指尖和沾着草屑的头发,总会默默帮她拢紧披风,把热汤碗递到她手里:“先喝口热汤暖暖身子,活计不急,慢慢来。”

这日午后,苏清鸢正在营房里帮一个年轻士兵缝补甲胄上的破洞,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老人的咳嗽声。她起身走出营房,见几个士兵围着一位白发老兵,老兵手里拿着一块褪色的兰草帕子,正用袖口抹着眼泪,咳嗽得直不起腰。苏清鸢走上前,一眼就认出那帕子是母亲生前常用的样式——帕角绣着一朵小小的白莲花,针脚细密,是母亲最擅长的绣活。

“老丈,您这帕子是从哪里来的?”苏清鸢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老兵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泪水,见是苏清鸢,连忙擦干眼泪,双手捧着帕子小心翼翼地递过来:“县主,这帕子是当年您母亲送粮来时给我的。那年我得了风寒,咳得厉害,夜里守粮时冻得直哆嗦。您母亲见了,就把她自己用的帕子给了我,还从粮队里拿了包草药,说‘煮着喝,能治咳嗽’。这么多年,我一直把这帕子贴身放着,看到它,就想起您母亲的好。”

苏清鸢接过帕子,指尖轻轻抚过上面的莲花绣纹,眼眶不由得泛红。帕子上还残留着淡淡的草药香,仿佛还能感受到母亲当年的温度。她想起母亲信里写的“北境的士兵都是好儿郎,他们守着国门,我们就得护着他们”,心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抬头看向苏承与恰好赶来的谢砚:“叔父,谢将军,我们可以在关内建一个‘忆恩堂’,把百姓和士兵们记得的母亲的小事都写下来,刻在木牌上挂在堂里。这样不仅能让大家永远记得母亲的心意,也能激励更多人守护北境,不辜负那些为家国付出的人。”

谢砚看着苏清鸢眼底的光,心里不由得一暖,点头赞同:“好主意!我让人去准备木料和刻刀,明日就动工建堂。另外,我还可以写一封奏折,请陛下赐一块匾额,题‘承母志’三个字,既圆了伯母的心愿,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她为北境做的事。”

苏承也连连点头,语气激动:“就这么办!我这就让人去选地,把‘忆恩堂’建在粮草库旁边,让大家每次去运粮,都能看到堂里的木牌,记得你母亲的好。”

就在这时,城楼上突然传来急促的号角声——“呜——呜——呜——”,绵长而尖锐,是发现敌情的紧急信号!苏承的脸色瞬间一变,立刻拔出腰间的佩剑,声音带着威严:“不好!定是匈奴的探子来了!我去城楼上看看,你们守好关内!”

谢砚也立刻绷紧了神经,对苏清鸢道:“你留在这里,组织医官和民妇准备伤药、热水和布条,守好后方。记住,不管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要出门,保护好自己,我很快就回来。”

苏清鸢点头,心里虽有些紧张,却也立刻镇定下来,将母亲的兰草帕子系在手臂上,作为标识:“你放心,我会安排好后方的一切。你们也要小心,注意安全。”

谢砚深深看了她一眼,转身跟着苏承快步奔向城楼。苏清鸢立刻召集医官和民妇,将伤药、布条、热水都搬到靠近城楼的空营房里,有条不紊地分配任务:“张医官,您带两个人整理伤药,把止血的药粉分装在小瓷瓶里,方便携带;李婶,您带姐妹们烧些热水,准备好干净的布条,士兵们受伤了能及时清洗包扎。”

众人都知道事态紧急,纷纷应声行动起来。苏清鸢站在营房门口,听着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喊杀声与兵器碰撞声,紧紧攥着手臂上的兰草帕子——她知道,此刻她守护的不仅是北境的后方,更是母亲生前拼尽全力守护的家国,是无数士兵用生命捍卫的安宁。她不能慌,也不能乱,必须守住后方,让城楼上的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约莫一个时辰后,城楼上的号角声突然停了,紧接着传来士兵们响亮的欢呼声。苏清鸢松了口气,快步走向城楼,只见谢砚与苏承正站在城楼之上,苏承手里还提着一个匈奴探子的头盔,脸上满是笑意。谢砚看到她来,快步走下城楼,身上虽沾了些尘土和雪沫,却毫发无伤。他走上前,伸手轻轻拂去苏清鸢发间的雪沫,语气带着一丝后怕:“放心,只是一小队匈奴探子,想摸清我们的布防,已经被我们打退了,没什么大碍。”

苏清鸢看着他,嘴角露出一抹安心的笑:“我就知道你们能行。对了,忆恩堂的木料已经送来了,明日我们就开始动工建堂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黑风关的城墙上,将城墙的伤痕染得格外温暖。苏清鸢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辽阔的戈壁与草原,手里握着母亲的兰草帕子,身旁是并肩而立的谢砚。风依旧烈,却吹不散她眼底的坚定——母亲的心愿,她正在一点点实现;守护北境的路虽长,却有值得她为之奋斗的信仰与伙伴。

这夜,苏清鸢在灯下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笔尖划过信纸,落下工整的字迹:“父亲,女儿已平安抵达黑风关。北境的风虽烈,却吹得人心安;北境的雪虽寒,却冻不住将士们的热血。今日我在城楼上看到了母亲信里写的‘烽燧静’,才真正懂了您给我剑鞘刻‘守家’二字的重量。女儿会在这里好好守着,替母亲完成她未竟的心愿,也替家国守好这道屏障……”

信写完时,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落在纸上,化成细小的水痕,却让字里行间的心意,愈发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