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重锤,工业真正的重锤(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锦华这时接着说道:“我们看过教科书上说,在国外这种高压液压软管已经出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重锤,工业真正的重锤(第2/2页)

可是我们国内却还不能,或者说,根本就没人能够生产这种高压液压软管。

这根看着平平无奇的管子,它的内部需要的是,从石油里提取化合后制成的丁晴橡胶。

这也是国外几年前就有的,可是我们没有。

而这根管子外部用的,还是从石油里面提取化合出来的聚氨酯。

老师说外国已经有科学家研究出来了。

它的中间夹着的是合金钢丝。

这种合金钢丝,可不是普通的钢丝,它的韧性非常强。

这方面是陈师弟和张师弟的长项。

而这根管子现在最需要用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说的千吨级油液锻压机上。

只要有了这种千吨级的锻压机。我们就能够造出来自己的机枪大炮,飞机坦克了。”

“厉害,厉害啊。你们竟然已经突破了外国人封锁我们的技术难关,你们都是大功臣啊。”

领导虽然听完这些之后,似懂非懂,但是他听懂了一件事。

那就是这个看着简单的管子。

外国人已经有了。

可是在国内却没有。

现在却被这几个年轻人把这些东西给做出来了。

这难道还不厉害吗?还不是功臣吗?

这时候王锦华却说道:“领导,我们可算不上是什么功臣。

其实老师早就已经把制备这些材料的路径,给我们说的很清楚了。

而我们只要按着老师给我们指明的路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那么我们早晚有一天都能走到终点的。

所以,老师才是最大的功臣。”

陈常在听了王锦华的话后说道:“你们不要太谦虚了。

我算是什么功臣。

我只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听一个学校请来临时讲课的外国教授,说过这么一个过程而已。

但是知道这个过程,和能把这个过程走完。

那是天差地别的。

现在即便是让我,去走你们这半年多来,走过的无数实验的路。

我也未必能够做出来你们现在的成果。

现在这跟管子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了?”

其实陈常在教给他学生们的,确实是一些制备试验的路径和方法。

而且有些东西,是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东西。

比如软管内部耐油性更好的丁晴。

比如钢丝夹层。

比如这根软管上用的聚氨酯,这是1937年才被国外合成出来的。

现在是1936年,陈常在就让王锦华给合成出来了。

可以说,现在这根高压液压软管,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软管。

不管是材料还是制造方法。

但是陈常在对于这些东西的制造方法,也只是限于知道而已。

这些毕竟不是他的专项。

但是他后世那时候,想要考上高级工程师,所需要涉猎的方方面面可是太多了。

你虽然可以做不出来。

但是你必须要知道这里面都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做到的。

不要以为高级工程师的那个本本,是那么好拿的。

而作为技术员出身,从技术员干到总工程师,又干到生产副总的他。

如果没有就过硬的技术和基础知识,不能深入了解军工厂内部所有设备的原理和细节,他凭什么以技术员的出身上位。

而锻压机,不过是他们军工厂中的一个设备而已。

“老师,现在这根管子,在五十七兆帕的时候坚持了一分钟

在二十五兆帕,进行连续冲击试验时,坚持了两万次。

现在这根管子在二十二兆帕的压力内,完全可以在寿命期内长时间使用。

这一切,还都归功于吴师弟他们。

他们按着老师你说的方法造出来了,用蒸汽机加二级减速机带动的,那种柱塞式高压油泵,打出来了这么巨大的压力。

否则我们也无法完成这些试验。

虽然这些材料现在还是实验室产品,数量不多。

但是想要满足老师您,制造的锻压机的需求,还是能够满足的。”

陈常在听了王锦华的话后,先是摇了摇头说道:“我说了。

我告诉你们的只是理论。

现在能够成功,这主要还是你们自己真的下了苦功夫。

是完全用你们的努力换来的,和我的关系不大。

其次,你们能够在实验室里,就能满足我想做的锻压机的需求,我很欣慰。”

看着他带出来的学生们,现在已经一个个的都有了他们自己的成果。

陈常在确实是非常欣慰。

当初陈常在之所以让他的学生们,想办法做出来了这根软管再去制造锻压机。

而不是直接用现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安全性更好的硬管连接。

那是因为用硬管连接,对于现在这里来说,技术性太过复杂。

不管是图纸设计还是加工精度,不管是对安装技术工人的技术要求,还是对生产工艺的要求。

这种难度就不是现在陈常在这里能够满足的。

至少几年之内是做不到的。

如果强行上硬管,那样的危险性反而更大。

那不是一台小柴油机,也不是一台蒸汽机,那是重达几百几千吨的大家伙。

那东西要是出错了。

只能说悔之晚矣。

而现在,如果在主要的连接部位使用软管连接。

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放大安装精度冗余。

至于以后更大的锻压机出现了,无法使用软管的时候。

那时候陈常在相信,他的手下,绝对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支技术绝对精湛的队伍。

所以刚开始时陈常在就是冒险。

他让王锦华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石油化工和金属化学、材料科学方面。

按着他给出的路子去摸索。

哪怕是他们没有成功,那也没什么。

就当让他们打基础了。

大不了就继续用大锤去砸,或是弄出来一个蒸汽锤就是了。

不过王锦华他们确实是没有辜负他陈常在的期望。

他们真的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就从最基础开始,弄出来了陈常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天才就是天才。

对于这些学生们,陈常在是感到最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