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向凯恩斯进发(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38式装甲输送车是履带式装甲车,生产性不是很好,而且设计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而通用的半履带车不仅是在考验履带底盘的产能,更重要的是在考验卡车的生产能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生产半履带车消费比不高,我们还是认为应当生产少量的全履带装甲输送车配给矛头部队,而生产性能稍次的轮式输送车进行广泛配置。”

一旁的陆军上校向左念微解释道,并带来了一份概念图和报告。

“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发动机前置的布局,发动机舱、驾驶员舱、载员舱依次排开;车身装甲从正面到侧面厚8mm到12mm不等;设有一挺15mm机枪;战斗全重9~10吨,车宽2.5~2.6米,乘员2人,载员10人。”

“轮式车辆基于卡车底盘设计,采用4×4布局,六轮,中置两个辅助钢轮;车身采用焊接钢结构,装甲从正面到侧面厚8mm到12mm不等;设有一挺15mm机枪;战斗全重8~9吨,车宽2.5~2.6米,乘员2人,载员12人。但浮渡相关的设计,尚未进行。”

技术限制固然是有的,但二战这个背景下,那有啥十全十美,只要能走通的路子都是好路子,法国人这个辅助钢轮在解决不了中央充放气技术的难题的情况下,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发动机的限制和钢轮的设计让它的内部空间略小,但也足以完成任务。

至于履带式车辆的问题肯定更大,到时候能不能带10个人还说不定,保不齐得让四辆车带一个排,甚至是三辆车带两个班走。

但归根结底,10吨的底子不能继续放宽了,否则生产性就真的没得谈了,这种底盘努努力腾出个大几干的产能还是没问题的。

战争期间,坦克的优先级自然是最高的,履带式车辆的配额自然是有限的,不过陆军也没打算推多少下去,只打算打造重型师和装甲师各10~15个,也就基本够用了,不够了可以再添点轮式车,其他还是老老实实玩摩步师,否则钱确实耗不起。

“战时装备的生产首重时效性,凡是可堪一用、又能上量的装备,都要比精雕细琢、生产困难的好,这些车辆的设计、生产工作尽量都要在一年内完成。”

就在左念微视察装甲部队的建设时,一封电报也发到了北京,随后来到了左念微手中。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即澳洲战区向本土发回的报告,内容则是关于对澳登陆作战。

尽管本土正在筹划对夏威夷的作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准备,在西南太平洋的船队并没有被召回,而是在本土进行了商船临时动员命令,抽调原定用于维持国民供给的船只进行运输。

同时,也正好借此机会在国内全面推行此前未能完全施行的商品管制配给制度,限定管制期为6个月,对商品进行全面管制,六个月后则开放一部分必需品,但较现在的管制力度自然是有所提升的,也正好适应大战的节奏。

不过,由于这支船队是负责支持任务的,总规模也比较有限,单次投送能力有限,不过总的来说,西南太平洋战区目前所需要的只有一支可以护航的舰队,刚刚执行完塔拉瓦海战的舰队刚好可以调配。

但还不止于此,还有两位也将来到这片战场——“长庚”号航空母舰和“安徽”号战列舰。

两舰在特鲁克空袭中受损,在特鲁克简单修补了之后,由两艘战列舰拖回本土修复,由于行进速度太慢,目标太大,线路也藏不住,途中还遭遇了十几次潜艇偷袭,但好在只有一枚爆炸,且被击中的是“安徽”号战列舰,并无大碍。

最终,两舰在9月20日回到吴港,在长崎造船厂中进行修复,历时近两个月,二舰已修复如初,在一段时间的恢复适应后,两舰结伴返回了战场,前往拉包尔。

主力舰队的几艘主力舰并不会在拉包尔停留太久,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支援任务后,她们便会返回本土进行维护,以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去执行进攻夏威夷的任务。

现在,西南太平洋战区集结了一切可用的船只用于运送部队,在护航舰队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地杀向凯恩斯。

另一边,在莫尔兹比陷落以后,澳大利亚人深知凯恩斯和汤斯维尔将会成为接下来必被入侵的地方,因此竭尽全力加强了防御力量。

在这段时间,昆士兰军区已经得到了大量部队和物资的增援,澳大利亚将第2装甲师师、第10步兵师、第9步兵旅(团)、第8野战炮兵团(营)、第11轻骑兵团(营)、第5独立防空炮团(营)、第50独立防空探照灯连、第1独立坦克团(营)等部队均调入昆士兰。

但因为铁路运力有限,所以大部分作战单位都被部署在了汤斯维尔,而美军此时则在更南方的布里斯班,不过美军的航空队还是进驻了汤斯维尔,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一同执行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