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戳破窗户纸(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如今所能够制造出来的核弹无外乎两种原理,其一为枪式,其二为内爆式。

知名度最高的“小男孩”便是枪式原理,这种结构核弹很简单,两团总共64千克的U-235安装于两端,然后高速碰撞在一起,超过临界质量,在中子源的作用下开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

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引爆核弹,当中间部分释放能量以后,外边的核材料就已经被内部的爆炸炸飞了,所以这种核弹的利用率很低,64千克的U-235中,大约只有1.7%的铀能够参与反应,而最后“小男孩”总共也只释放了相当于大约一万五千吨TNT爆炸的能量,也就是1.5万吨当量。

与之相比,采用内爆式原理的“胖子”的利用率就要高的多了,仅仅使用了6千克的Pu-239,就成功释放了二万二千吨TNT的能量,利用率高达20%。

随之而来的,便是内爆式的核弹的设计、制造、加工原理更为复杂和困难,其内部结构必须让数十个炸药块在极短的时间误差内同时引爆,如此方能成功。

当然,这只是原理,具体的应用上,还可以玩点小花招,左念微就知道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裂变弹威力的办法,即聚变增强型裂变弹。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核弹内部注入少量固态或气态的氘、氚。

如此一来,当裂变反应发生时,这些氘和氚会一同发生聚变,虽然它们释放的能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能够在反应中释放大量的中子,这些中子会进一步让更多裂变材料发生反应,从而提高整体的威力。

聚变增强型裂变弹本质上还是裂变弹,所以制造难度很低,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的背景下,能搞出来的即是如此。

简单设想了一下未来的情景,左念微再次收回了思想,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文章上:

[......采用中子轰击微小铀粒子......疑似发生特殊放射性嬗变........]

[......产生第93号元素......痕量半衰期56小时24分,具有极强放射性......]

“很有突破,但核心关注点依然存在问题......”左念微仔细浏览了一下,大致内容是说镭素研究所在实验中,于“超铀元素”中发现了疑似第93号元素的物质。

这个关注点既有超前的突破,即确切的发现超铀元素,第93号元素在原时空一直到1940年才出现,但也有问题,即思路依然不能脱离嬗变和思维定势,与费米小组一样,将某些元素的同位素当成了超铀元素。

很显然,他们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说明理论基础已经比较完善了,所以左念微认为有必要帮助他们戳破这层窗户纸。

一如既往,左念微选择匿名信件,将所知的一些内容写在纸上,寄往研究所。

信件内容还是要好好打磨一下的,不过好在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核裂变现象的发现时间不太重要,早几个月晚几个月都没事。

曼哈顿计划前后花费了20多亿美元,能造二十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而且其中九成的经费都用在了原料的加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就算是论证成功,证明这将会是一个超级炸弹,也不会有哪个国家真的开搞,半个美国海军与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孰轻孰重?

将信件草稿收了起来,左念微继续办公,虽然说他这个总理已经不怎么管事了,毕竟人都七十多了,年轻时左念微三天三夜不合眼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没事,但如今精力大不如前了,觉少人乏,但大事还是要递到左念微这里来看看的。

而引起左念微关注的正是海军部递来的内容——

“鉴于国际局势发展,英美法三国海军拟就《条约》限制,做出如下更改,现征求我国意见......”

“于第二部分第4条所约定‘任何主力舰之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35560公吨)标准排水量’及‘主力舰不得装备口径超过14吋(356公厘)的火炮’,将变更为‘上浮主力舰排水量至45000吨(45722公吨)标准排水量,上调火炮口径上限至16吋(406公厘)......”

嗯?动作来的这么快吗?

德国人的新战列舰才刚刚摆上船台吧?他们这就等不及了?看来16英寸的猫猫还是比较有威慑力的。

在本位面,目前各国开工的主力舰中,法国人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开工最早,1935年9月就开工了,但进度最快的反而是1935年11月开工的维内托级战列舰。

开工时间最晚、体型最大的是德国人的43712型战列舰,而数量最多的很快便会成为美国,由于美国所面对的局势有所不同,虽然美国人依然保持着十分淡然的心态,但中国毕竟不是日本,一个温和的中国海军所产生的威胁,仍高于一个即将疯狂的日本海军。

如今,美国人的北卡莱罗纳级战列舰开工的时间更早,1936年3月就开工建造了,而去两艘战列舰的名字都取好了,由于科罗拉多级三号舰华盛顿号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北卡的二号舰舰名被选定继承美国第一艘无畏舰“南卡莱罗纳”号。

如今北卡的四联装14吋炮塔已经铸造好了,只是可能也用不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