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机床(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们本想限制我们,比如说,只让我们生产印花棉布,但这对我们来说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生产印花棉布,还要生产生产它所需的机器。他们本想限制我们生产汽车,但这对我们来说也不够,因为我们不仅要生产汽车,还要生产制造汽车的机器。将我们的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使其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生产必要的设备——这就是我们总体政策的要点和基础。」

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工业的发展除了组织水平的改变,也需要切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拥有庞大的机床保有量并具备强大生产能力,就如同掌握了一把开启国家实力宝库的金钥匙,掌握着国家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工业的迅速复兴离不开德国强大的机床制造业,苏联的工业奇迹的背后同样离不开苏联机床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二十年代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经济也呈现出较为原始的状态,这种经济模式对机床的需求相对较少。

当时,机床主要用于兵工厂、铁路车间、采矿设备维修店、船舶修理厂、纺织设备维护店以及少数不太重要的金属加工车间。

为军事服务的畸形的工业发展既没有对机床工业产生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机床工业的发展。

而在社会层面,相比于西方的工程师,相对传统的东方工程师们往往担心从事体力劳动会丢面子,更加远离车间和实际生产。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来到车间的管理职位上,管理的考核也往往更关注理论知识,这显然阻碍了有技能的工人的晋升,许多在车间里工作多年、技术精湛的工人,由于缺乏学历和管理经验,很难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自然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人学习技术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另外,官办企业的许多要职都被政治官僚占据,他们没有技术背景,在管理工厂时往往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和政治指标的达成,并不在意生产。

彼时,只有江南造船厂、金陵兵工厂等军工厂以及少数兼任兵工厂的机器局设有机器部门,按照本厂所需,在按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制造简单的车床和钻床等基础机床,这些工厂附属于兵工厂,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

一战开始,国外的需求拉动了国内的生产,棉布、面粉、丝绸、木材等等,这些商品使用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现代化战争的需求。

在机器生产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中,机械的贸易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弹战争期间出口机械的国家只有美国一家,贸易非常不顺利,因此在本国生产这些机器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随即催生了机床工业的发展。

但是,落后的技术限制了机床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既是为了满足即时的生产需求,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都有必要从外国进口机床,然后才能谈论生产。

1917年,以左孝威为首的维新派被左念微等人“推”到了二线,工业的发展也就迎来了新的时代。

此时,机器工业方面,中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那就是是否要将机床制造从机器制造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左念微自然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做出了这项决定,两年后的1919年,左念微领导的实业部组建了一个机床制造“托拉斯”,将所有机床制造工厂划归其统一管理。

在“托拉斯”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机床制造工厂之间的资源得到了更优化的配置,技术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机合适。

第一,一战期间积累的资金为机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没钱万事都难,有钱才能办事;

第二,战后各国产生了大量的机床生产相关人员,尤其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奥地利等国,大量的工程师被中国雇佣,一些中低端的技术图纸也被中国收购;

第三,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暴跌,国内扩产的钢铁厂急需寻找出路,除了出口,投入基础建设和机器制造行业也是一项选择。

最后,前面几年的摸索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没有老师手把手的以行业为单位的教学的情况下,自行摸索是必不可缺的,这不是招揽一些外国工程师就能解决的。

1922年组建的机床制造委员会又进一步将金属切削工具、切削和测量工具、磨料、锻造和冲压机械以及一些生产相关产品的工厂的生产整合到一个组织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集中管理和协同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