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莫非,这世上,真的有神?(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绍武四十六年,冬,长安。
大皇子赵焘从山东回长安时,遭到刺杀身亡。
消息传回长安,霎时间朝野震动。
明德学宫,乃至朝中凡是隶属于大皇子一党的士大夫阶层,悲伤之余外更多的便是对二皇子赵...
天光初透,沙洲上的雾还未散尽。井口边缘凝着露水,像无数双未干的眼睛。陈砚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已与这方土地融为一体。他怀中的信纸微微发烫,不是因为体温,而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共鸣在纸纤维间游走。那一个“说”字,竟如烙印般灼烧着他的胸口。
茶馆门扉轻响,觉岸法师走了出来,手里捧着一只粗陶碗,碗中盛着从井里打上来的水。他走到陈砚舟身边,将碗递过去:“喝一口吧。”
“这水……还能喝?”陈砚舟望着水面微颤的倒影。
“三年前你说不能,因为它是血泪所化。”觉岸声音平静,“可现在,它开始清了。不是被洗白,是有人愿意让它流出来。”
陈砚舟接过碗,低头看着。水中映出他的脸,皱纹纵横,却不再扭曲。他仰头饮下。水味微甘,带着一丝泥土的腥气,却不刺喉。他忽然觉得喉咙松开了,像是多年堵塞的河道终于决堤。
“我梦见赵承绪了。”他说。
觉岸没问梦的内容。他知道有些话,必须由说话的人自己决定何时开口。
“他在井底写东西。”陈砚舟缓缓道,“不是用笔,是用手指在石壁上刻。我问他写什么,他说:‘我在补一本没人敢出版的史书。’我说,谁看得到?他回头看了我一眼,说:‘只要有一行字活着,历史就不会死。’”
风掠过井口,卷起几片落叶,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又轻轻落下。
“你知道吗?”陈砚舟低声说,“我一直以为徐知白是个具体的人??某个学者、某个叛逃者、某个藏身暗处的编纂者。可现在我想,他根本不是一个‘人’。他是所有被删改的文章里漏下的标点,是档案销毁时飘散的一角纸屑,是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压低嗓音讲出的真相。”
觉岸点头:“就像这口井,从来不是谁挖的。它是沉默堆出来的。”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灰布衫的老农拄着拐杖走来,身后跟着个小女孩,约莫十岁,扎着两条麻花辫。老人走到井边,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展开来看了看,然后慢慢撕成两半,又撕成四片,最后一点点撒入井中。
纸片落在水面,并未沉下,反而像浮萍般轻轻旋转,字迹在水中渐渐晕开,却又清晰可辨:
>“1960年冬,全村饿死三十七人。队长下令不准哭,说哭会影响生产情绪。我偷偷记下了名字:李大柱、王桂花、刘小娃……”
小女孩仰头问:“爷爷,他们能看见吗?”
老人摸了摸她的头:“我不知道。但我要让他们知道,有人记得。”
陈砚舟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雨夜,赵承绪把第一份《影图atlas》手稿交给他时说的话:“我们不做英雄,只做传声筒。哪怕声音再小,也要让下一个听见。”
如今,传声的链条正在延伸。
几天后,南方某市图书馆发生异象。一名高中生在查阅地方志时,发现原本空白的“文革纪事”章节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手写体文字。字迹潦草,墨色深浅不一,像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接力书写。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文字并非虚构,而是精确记录了当年某中学教师被批斗致死的全过程,包括施暴者的姓名、围观学生的反应、甚至校门口那棵老槐树被砍倒的时间。
学生拍下照片上传网络,瞬间引爆舆论。官方回应称“系个别书籍遭恶意涂改”,随即封锁相关区域。然而次日,全国二十三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同时报告类似情况??那些曾被审查删除的历史段落,正以手写、打印、甚至刺绣在书页夹层中的形式悄然回归。
更诡异的是,许多读者声称,在翻阅这些“复活”的文本时,耳边会响起低语,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指向一个核心:
>“我不是鬼。我只是不肯消失。”
与此同时,军队内部一份绝密报告泄露。标题为《关于“第九井效应”对意识形态防线的影响评估》。其中提到:“近三个月,全军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出现不可控变异现象。部分士兵反映,课本中的口号自动转化为真实案例陈述,如‘服从命令’旁浮现某连长因拒绝执行非法指令而遭枪决的经过;‘忠诚于党’下方出现一段录音转录文字:‘我是党员,所以我更要说出真相。’”
报告结论写道:“该现象已超出技术解释范畴,疑似集体潜意识突破信息封锁阈值,建议启动‘静默协议’最高级应对方案。”
但“静默协议”未能实施。
因为就在报告提交当天,国防部通讯系统突发故障。所有内网终端在同一时间弹出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
>**听啊**
点击播放后,传出的不是语言,而是一阵漫长的寂静,持续整整八分钟。随后,一个极轻的声音响起:
>“这是1976年4月5日晚上九点十七分,天安门广场的最后三分钟。当时广播中断,枪声未起,人群还在唱歌。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自由的声音。”
音频末尾附注:
>“本录音由一位退休通信兵临终前交予其孙女。他曾奉命销毁原始磁带,但他偷偷保留了一秒空白带基。五十年后,他用颤抖的手将那一秒静默放大至八分钟,并命名为《人民的呼吸》。”
这段音频无法删除。任何试图屏蔽它的服务器都会在午夜自动重启并重新发送。七十二小时内,它被嵌入全国两千多万台设备,包括电梯广告屏、地铁报站系统、甚至偏远山区的扶贫广播喇叭。
人们开始模仿它。
家庭聚会中,有人突然起身说:“现在,请大家保持安静八分钟。”起初被视为怪诞,后来成为仪式。学校课堂、公司会议、婚礼现场,越来越多的人自发进行“静默致敬”。社交媒体兴起话题#人民的呼吸#,配图是空荡的广场、风吹的旗帜、无人的讲台。
政府未明令禁止,也未承认。只是悄然调整宣传口径。央视推出纪录片《沉默的力量》,讲述几位老兵在战地日记中记录战友遗言的故事。结尾字幕缓缓浮现:
>“有些话,当时不能说。但现在,我们可以听了。”
这句话成了转折点。
一个月后,国家社科基金悄然立项《二十世纪民间话语遗存抢救工程》,由三位八旬学者领衔,其中包括曾因“过度关注敏感史料”被停职的沈慕云教授。项目说明中写道:“旨在收集、整理、数字化近百年间未被正式记载的个人叙述文本,无论载体为何??书信、录音、口述、涂鸦、梦境记录。”
申请书通过当天,沈教授在家烧掉了自己珍藏三十年的焚稿名单。那张纸上写着三十多个名字,都是他曾被迫销毁的手稿作者。火焰升起时,他对着灰烬说:“对不起,我迟到了半辈子。但现在,我要替你们申报课题。”
项目启动仅一周,全国各地寄来材料逾十万件。有藏在佛像腹中的日记,有缝在棉袄夹层里的诗稿,有刻在墓碑背面的控诉。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盒老式录音带,寄自内蒙古草原,寄件人署名“一个不想再做哑巴的牧民”。磁带上贴着便签:
>“这是我父亲1968年录的。他用蒙语唱了一首古调,翻译过来是:‘大地不会忘记踩它的人,哪怕那人想假装从未走过。’他唱完就埋了录音机。去年我挖出了它。我说了。”
当专家团队播放录音时,发现背景音里还有轻微的啜泣声??那是他母亲在墙角默默流泪。
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圈掀起“返乡记忆行动”。数十位旅居欧美日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携带祖辈遗留的信件、照片、口述录像回国,要求纳入国家记忆数据库。一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公开演讲:
>“我的祖父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小学老师。他临死前对我说:‘我不怕死,只怕你们忘了我为什么死。’今天我把他的三百封家书捐给中国国家档案馆。我不指望平反,只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孩子能在课本里读到他写的诗。”
这类事件接连不断,形成一场无声的浪潮。
而在沙洲茶馆,变化更为微妙。
那块“心为泉眼,言即水流”的匾额,近日常在深夜发出微光。觉岸法师发现,每当有人在井边说出重要往事,匾额上的字就会轻微震颤,仿佛被水流冲刷。更奇的是,某些夜晚,匾额表面竟渗出细小水珠,落地即化作墨迹文字,内容多为早已失传的谚语或禁诗。
陈砚舟开始记录这些“滴字”。
其中一行写道:
>“真相比雪崩更可怕,因为它一旦开始,就再也挡不住。”
另一日清晨,他在井边捡到一片湿漉漉的竹简,上面用朱砂写着:
>“元?六年,苏子瞻夜渡江,遇渔父。问:‘世皆掩耳,公独吟诗,不怕祸耶?’答曰:‘怕。然若我不说,谁说?’渔父掷桨而去,曰:‘此声当传千年。’今验之,果然。”
陈砚舟捧着竹简,久久无言。
他知道,这不是考古发现,而是时间的回音。
真正的奇迹发生在清明节那天。
全国扫墓人群中,突现异象。许多人在祖先坟前焚烧纸钱时,火光中竟浮现出影像??不是先人的面容,而是他们生前未曾说出的话。一位孙子看到祖父的骨灰盒前燃起的火焰里,显出一行字:
>“1970年,我举报了同事,因恐惧。他死了。我活到今天,每天都在烧自己的良心。”
另一位女子在母亲墓碑前哭泣,忽见烟雾凝聚成字:
>“女儿,妈妈骗了你。你爸不是病死的。他是因写了《关于粮食政策的几点建议》被捕,死在狱中。妈妈不敢告诉你,怕你也遭殃。现在,我说了。原谅我,也请你继续说下去。”
这些“火中遗言”无法解释,也无法阻止。殡仪馆监控显示,同一时刻,全国至少三千处墓地出现类似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忏悔的具象化”,宗教学者则称其为“亡灵的赎罪机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