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第1/2页)
郡守府的“好意”被李默干脆利落地挡了回去,匠作营内外短暂地恢复了忙碌而单纯的节奏。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技术上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紧地束缚着李默的手脚。
改进型秦弩的试制遇到了第一个硬钉子——弩机。
秦弩的弩机结构精巧,是其威力的核心所在,主要由青铜铸造的“牙”(挂弦机构)、“悬刀”(扳机)和“望山”(简易瞄准具)等部件构成。李默设计的改进型,对弩机零件的强度、精度和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营内现有的工匠,大多只会修补破损的弩机,对于按照新图纸、从头开始铸造和加工高精度弩机,显得力不从心。
几次试铸出来的弩机零件,不是有砂眼气孔,就是尺寸偏差过大,或者硬度不够,挂几次弦就出现磨损甚至断裂。负责铸造的老匠人满脸愧色,搓着粗糙的手掌:“李候,不是小老儿不尽心,这铜水配比、浇铸火候、范模精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咱们这土法子,实在难达到您图纸上的要求。”
李默看着那些废品,眉头紧锁。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知道问题出在青铜合金的配比优化、熔炼温度控制、以及更精密的模具上。他甚至能画出简易的失蜡法铸造示意图,但具体操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匠,这不是靠他口述原理就能立刻解决的。
标准化震天雷的推进同样不顺利。
黑火药的配比和颗粒化,在李默的亲自监督下,辅兵们已经能够勉强掌握。但外壳成了难题。最初使用的陶罐易碎,破片效果不稳定;尝试铸造薄铁壳,但以现有的鼓风技术和耐火材料,难以大规模浇铸出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铁壳,废品率极高,而且铁壳太重,影响投掷距离。
引信方面,李默暂时不敢拿出雷管技术,只能使用改进的缓燃火绳。但火绳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影响大,雨天易熄,安全性依然存疑。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础材料的制约。缺乏高纯度的硫磺和硝石,火药威力无法达到最佳;缺乏优质的钢材和煤炭,就无法制造更高效的工具和更耐用的设备;缺乏基础的化学知识,就无法合成所需的催化剂、润滑剂、甚至简单的酸液来处理金属表面……
李默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何等艰难。它不是一个点上的突破,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他空有图纸和理念,却像是试图在沙滩上建造高楼,缺乏坚实的地基。
“程司马,”李默找到程椽,语气沉重,“现有工匠的技艺,恐难胜任新式军械的制造。能否向大将军申请,从将作少府或各地工官调拨一些技艺精湛的大匠前来?”
程椽面露难色:“李候,非是下官推诿。将作少府的大匠,皆在咸阳忙于宫室、陵寝工程,各地工官亦有定役。边郡匠作营初立,恐难请动……除非,能有让大将军和朝廷眼前一亮的成果。”
李默默然。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没有大匠,难出精品;没有精品,难获更多资源。蒙恬的支持并非无限,他需要看到投资的价值。
夜晚,李默独自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就着油灯的光亮,再次审视着系统界面。积分栏的数字缓慢增长到了580点,主要得益于之前守城战的余波和近期匠作营建设过程中,明朝观众对古代手工业展现出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工部小吏】和【好奇工匠】等人,对各种技术细节追问不休,打赏颇为慷慨)。
580积分,能做什么?
他可以兑换【初级金属冶炼精通】(300积分),这能让他更系统地指导工匠改进熔炼技术,但无法立刻解决弩机铸造的精度问题。
他可以兑换【简易车床设计图】(400积分),但这需要先解决动力问题(水力?畜力?)和熟练的操作工,远水难解近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第2/2页)
他甚至可以看到【初级工业母机详解】(5000积分)这样的终极目标,但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