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惨啊!大明百姓食不果腹啊!(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景隆与徐增寿的目光瞬间被地里的作物吸引,只见几大片田地种着不同的庄稼:一种藤蔓贴着地面生长,结着拳头大的圆球状块茎,外皮呈褐色,正是土豆;不远处的田垄上,爬满了细长的藤蔓,藤蔓下挂着一串串红紫色的块根,正是红薯;还有一片田地种着高大的作物,秸秆粗壮,顶端结着饱满的穗状果实,颗粒金黄,正是玉米;田边的角落则种着南瓜,硕大的叶片下,藏着一个个橙黄的南瓜,十分惹眼。
“庚首领,这些就是你们部落的‘金穗子’和‘地果’吧?”徐增寿指着玉米和土豆,眼中满是好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70章惨啊!大明百姓食不果腹啊!(第2/2页)
子庚点点头,走到玉米地旁,伸手掰下一个玉米棒,剥开外皮,露出金黄的颗粒,递给李景隆:“这个,甜!能吃饱!”
随后子庚又走到土豆地,用锄头挖出一个土豆,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示意二人看:“这个,埋在土里,不怕旱!”
说着,子庚亲自拿起锄头,演示起耕种技巧。
他先将土地翻得又松又匀,随后用脚在垄上踩出间距均匀的小坑,每个坑里丢进两三粒玉米种子,再盖上薄土;种土豆时,他则将发芽的土豆切成小块,每块带着芽眼,切面朝上埋进土里,叮嘱道:“要晒太阳,芽才壮!”
浇水时,他指着田边的水渠,比划着说:“早浇水,晚不浇,根长得深!”
李景隆与徐增寿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让身边的士卒拿出纸笔,将耕种步骤、间距、浇水时机等一一记录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用手势反复向子庚确认,比如玉米种植的间距、土豆切块的大小,子庚都耐心地一一演示。
眼看记录得差不多,李景隆突然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愁容,对着子庚比划着说道:“庚首领,你看你们部落,有这么好的粮食,族人都能吃饱穿暖,真好啊!可我们大明不一样,中原的土地虽然多,但人更多,遇到灾年,粮食就不够吃了。”
徐增寿立刻接话,语气沉重地补充:“是啊,去年陕西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无数百姓吃不饱饭,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有的人家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孩子换粮食,‘易子相食’,太惨了!”
说着,李景隆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硬的麦饼,递到子庚面前:“这是我们大明百姓常吃的食物,灾年的时候,连这个都吃不上。要是有你们部落的这些粮种,他们就不会挨饿了。”
徐增寿也跟着叹气:“我们这次来美洲,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能让百姓吃饱的粮种,带回去救他们的命。可我们试了很多办法,都种不出像你们这样高产的粮食,要是能知道怎么种,就能救活无数人了!”
二人一唱一和,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眼神中带着恳切。
子庚虽然中原话听得不太懂,但从他们的神情、手势,以及那块干硬的麦饼中,隐约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大明的百姓过得很苦,没有足够的粮食吃。
他沉默了片刻,看着眼前的玉米、土豆,又想起昨日宴会上,李景隆与徐增寿热情招待族人的场景,心中大为触动。
他走到田边,对着部落长老说了几句部落语言,随后转过身,对着李景隆与徐增寿郑重地点点头:“朋友,粮食,给你们!办法,教你们!”
话音刚落,李景隆与徐增寿瞬间愣住,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子庚笑着招手,让族人们拿来袋子,先装了满满两袋玉米种子、两袋红薯种薯、两袋土豆种块,还有几个成熟的南瓜,递给二人:“这些,带回去!能种!”
随后,他又拉着李景隆与徐增寿,重新走到田边,逐一向他们讲解每种作物的详细培植办法:“玉米要种在向阳的地方,长到一人高时,要给秸秆培土,防止倒伏;红薯要先育苗,藤蔓长到一米时可以剪下来扦插,长得更快;土豆不能埋太深,不然长不大,收获时要小心,别碰坏了;南瓜要搭架子,让藤蔓往上爬,结的瓜更多!”
他还特意叮嘱,玉米成熟后,秸秆可以喂牲口,红薯藤能当饲料,土豆和南瓜既能当主食,也能做菜,用途极广。
李景隆与徐增寿一边听,一边让士卒补充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脸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
等子庚讲解完,李景隆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庚首领,太感谢你了!你这是救了我们大明无数百姓的命啊!”
徐增寿也连忙让士卒拿来早已准备好的回礼——两匹上等丝绸、两把锋利的铁锄头、十个精致的瓷器,递到子庚手中:“这是我们大明的特产,送给你和部落的族人,聊表心意!”
子庚接过回礼,看着光滑的丝绸和锋利的铁锄头,眼中满是喜爱,笑着说道:“朋友,好东西!以后,常来!”
李景隆与徐增寿齐声应道:“一定!我们定会常来,也欢迎你去大明做客!”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田地里,玉米、红薯、土豆、南瓜在阳光下愈发鲜亮。李景隆与徐增寿小心翼翼地护着粮种,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他们知道,这些粮种带回大明后,必将彻底改变无数百姓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源于子庚与殷遗部的慷慨相助。
二人再次向子庚道谢,随后带着粮种与记录好的培植办法,迫不及待地返回据点,返回大明,准备将这个好消息尽快传回勘察加,传给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