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46章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第1/2页)
芦台盐场的成功,像一阵疾风般席卷大明。
不出半月,“芦台出好盐,百姓得实惠”的消息便通过驿站文书、商贾口口相传,传遍了大江南北。
那些曾对“改煎为晒”存疑的官员,看着地方上报的文书——天津卫盐价从二十文降至十五文,北平府月销盐量突破五十万斤,河间府百姓因买得起盐而减少私盐贩卖,地方治安竟也随之好转——一个个都哑口无言,转而在奏疏中称赞这场盐业改革“利国利民”。
消息最终传入皇宫,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太子朱标侍立一旁。
当内侍将北平、天津、河间三地官员的奏疏呈上来时,老朱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翻阅,可越看,眉头便越舒展,眼神里的惊讶也渐渐转为锐利的光亮。
“标儿,你瞧瞧!”朱元璋将手中的奏疏递给朱标,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这小胖墩搞的盐场,竟真的成了!你看天津卫的奏报,新盐上市当天,百姓排队买盐,队伍从码头排到城门,以往掺沙的劣盐没人要,盐商们都主动把陈盐低价处理,只求进芦台的精盐来卖!”
朱标接过奏疏,逐字逐句地细看,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奏疏里不仅写了盐价与销量,还提到百姓的反应——有老人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用这么白的盐”,有商户说“盐价降了,店里的生意都好了不少”,甚至还有地方官提到,因私盐利润大减,以往猖獗的私盐贩子竟有不少弃暗投明,主动申请做芦台盐的分销商。
“父皇,高炽这孩子,真是没让人失望。”朱标放下奏疏,语气里满是自豪,“当初他提出盐铁改制,说要废煮盐、推晒盐,还要打破盐商垄断,儿臣和父皇都担心会触动太多权贵利益,引发动荡,可现在看来,他不仅把事情办成了,还办得这么漂亮!”
朱元璋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回忆起半年前的场景。
那时朱高炽跪在御书房,捧着盐场改制的章程,说“盐铁是国之根本,不该被少数人把持,要让百姓吃得起盐,让朝廷收得上税”,老朱看着他胖乎乎的模样,心里虽认可他的想法,却也顾虑重重——江南盐商背后连着南方士林,盐运司官员更是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可他最终还是给了朱高炽机会,让他在芦台“先试试水”,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这么大的成效。
“你看这盐铁产量,”朱元璋又拿起一份户部的统计奏疏,指着上面的数字,“芦台盐场每月产盐十万斤,比过去江淮盐场一个月的产量还高,而且质量是上等精盐;还有他在遵化铁厂搞的铁矿改制,用了新的冶铁法子,铁的产量翻了百倍,打造的农具又锋利又耐用,百姓都抢着买。”
“更难得的是,朝廷的收入——光是芦台盐场,每月给国库缴银五万两,比过去整个北直隶盐税加起来还多,加上铁矿的收入,这半年盐铁两项的税银,竟比去年全年翻了数十倍!”
说到这里,老朱忍不住笑了起来,语气里满是赞叹:“这小胖墩,真是天纵奇才!看似憨厚,心里却装着治国的门道。”
“他搞的那套经销商制度,既绑住了商人,又管住了价格,还让朝廷牢牢抓着盐铁的命脉,比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官员强太多了!这哪是朕的孙儿,分明是上天送给老朱家的礼物!”
朱标也笑着附和:“高炽心思细,做事稳,知道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先在芦台试点,拿出成效再推广,既堵住了反对者的嘴,又让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现在各地官员都在奏疏里请求推广盐铁新法,连一些南方的官员,也说‘芦台模式可解地方盐荒’,正是把新法推向全国的好时机。”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变得坚定:“你说得对!既然成效这么好,就不能只停在北直隶。那些靠盐铁谋私利的权贵,虽有怨言,可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有了收入,他们翻不起什么浪!”
他当即拿起朱笔,对着内侍吩咐:“传朕旨意,命六部百司全力推行盐铁新法!”
随后,老朱亲自拟定圣旨,逐条明确推行细则:
其一,全国所有官办盐场,自圣旨下达之日起,半年内必须全面完成“改煎为晒”的技术改造。各盐运司需在十日内挑选精通实务的官员与工匠,组成不少于二十人的学习队伍,前往芦台盐场系统学习晒盐技术,包括盐田规划、引海水道修建、蒸发池与结晶池设计、精盐收集与存储等核心环节,芦台盐场需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与实操培训。
学习队伍返程后,需在一个月内制定本盐场改造方案,报盐运司与户部备案,改造过程中,朝廷将派工部专员分片巡查督导,逾期未完成改造、或改造后盐产量未达芦台盐场同规模七成者,盐运使即刻革职查办,相关责任人降级调用,且三年内不得提拔。
其二,全国盐、铁两大类商品的经销权,全部严格参照芦台盐场模式,实行“分区管控、公开招标”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