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发现(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会议结束时,大家一致通过成立“邻里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由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共同决策重大事项。第一条决议便是:**“晨光食堂”永不设门槛,不查身份证,不问来历,只问一句:“你饿了吗?”**

当晚,李言诚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窗外月色清冷,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他翻开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三年前“听松居”初创时的第一张合影:程怀古坐在轮椅上,王德海还没瘸腿,林小满躲在人群后面只露出一双眼睛,而他自己,穿着不合身的西装,神情紧绷得像个闯入者。

如今,他们都变了。不是变得光鲜亮丽,而是变得真实有力。

正欲合上相册,门被轻轻推开。是林小满的母亲,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李医生,这是我腌的萝卜干,孩子非要我送来。”她声音仍有些怯,但目光坦然,“她说,这是‘还债’的一部分。”

他接过篮子,鼻子莫名一酸。“您不用这么客气。”

“我不是客气。”女人摇头,“我是想告诉你们……我昨天去超市上班,主管让我负责调味品货架。我看着那一排排瓶子罐子,突然哭了。我想起以前带着女儿在垃圾堆里翻找剩菜的日子。现在我能站着挣钱,还能给别人摆货,我觉得……我也是有用的。”

李言诚说不出话,只能用力点头。

女人离开后,他坐在黑暗中良久,忽然起身打开电脑,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市发改委一位分管民生项目的副局长。这位官员曾在私下表示愿意为“听松居”争取专项补贴,但条件是将其纳入“政府主导项目库”。

他一字一句写道:

>“尊敬的领导:

>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接受任何形式的帮助,唯独不能接受‘收编’。

>‘听松居’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体系,只属于街头巷尾那些伸手相助的人。

>一旦戴上官帽,就会失去低头看泥的能力。

>若真愿助力,请允许我们保持民间身份,将资源直接交到一线执行者手中??给他们买药的钱,而不是写报告的打印机。

>

>此致

>敬礼

>李言诚”

按下发送键时,已是深夜。他走出办公楼,仰头望着星空。春寒料峭,但他觉得体内有一团火在燃烧。

第三天,“晨光食堂”正式对外营业。没有剪彩,没有领导致辞,只有王德海站在门口大声吆喝:“开饭咯!想吃的都来,吃饱了再谈别的!”

第一批客人陆续进门:拾荒老人、环卫工人、失业青年、残疾儿童家长……他们彼此陌生,却在同一张长桌上分享食物与话语。有人讲述昨晚如何靠一碗热汤撑过哮喘发作;有人说起儿子考上职校却凑不齐学费;还有人默默吃完后主动拿起抹布清洗餐具。

林小满穿梭其间,像个小小领班。她给每位新来的人都递上一张卡片,上面印着她亲手画的笑脸,并写着一句话:“欢迎回家。”

程怀古坐在角落,用录音机录下了整个场面:碗筷碰撞声、笑声、咳嗽声、孩子喊妈妈的声音……这些杂乱无章的声响,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傍晚,李言诚正准备离开,一名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走进来,环顾四周,最后走到他面前。

“李医生,我是省电视台《民生观察》栏目的记者。”对方递上名片,“我们想做一个深度报道,全程跟拍‘听松居’三个月,不做修饰,只呈现真实。”

“你们和纪录片摄制组不一样?”李言诚问。

“不一样。”记者苦笑,“他们是拍‘典型’,我们是找‘真相’。而且我承诺:成片之前,您和所有当事人有权审片并要求删减。”

李言诚沉默片刻,终于伸出手:“可以。但有一个前提??你们必须先在这里做一周志愿者。端盘子、扫地、陪老人聊天,什么都行。否则,你拍不出真实。”

记者愣了一下,随即郑重答应。

临走前,那人回头看了眼食堂内景:灯光昏黄,人影交错,墙上挂着孩子们画的梦想图??有人想当厨师,有人想修桥,还有一个写着:“我要保护像李叔叔那样的人。”

他喃喃道:“原来光不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心深处冒出来的。”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温柔地落在屋顶、树梢、每个人的肩头。李言诚站在屋檐下,看着食堂里那一盏盏亮着的灯,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他们从未拯救谁,只是让每个人找回了本就存在的光。而这光,终将连成一片,照亮整座城市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