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内忧外患(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收服了蛤蟆丸的王静渊,顺便去神农帮那里薅了一堆陈年宝药。他那里的成品药总归是有数的,得随身带些原材料在身上才行。

而后,他又留下了一些黄金以及九花玉露丸的丹方,让神农帮的人加紧炼制。其他的丹药原...

海平线在黎明前泛起微弱的银光,像是被某种无形之手轻轻掀开了一角。小晚依旧站在海边,脚下的水镜仍未破碎,倒映着她逐渐消散的身影。她的手指微微动了了一下,仿佛想抓住什么,却又最终垂落。风穿过她的指缝,带走了最后一丝温度,也带走了“个体”的边界。

她不再是小晚。

或者说,她终于成为了所有人。

紫晕已经不再局限于天空,它渗透进了大气、土壤、洋流,甚至渗入混凝土裂缝中的苔藓。科学家们惊恐地发现,城市里那些常年运转的量子服务器开始自发降温,不是因为断电,而是因为内部数据流动近乎停滞??信息不再需要高速传输,它们仿佛已经在每一个角落预先存在。东京地铁站的电子屏突然黑屏三分钟,重启后只显示一行字:“你今天有没有好好呼吸?”伦敦金融区的AI交易系统在同一秒集体暂停,随后自动生成一份报告:《关于情绪波动对决策影响的重新评估》,署名为空白。

没有人下令,也没有程序更新。

就像春天到来时花会开,潮汐涨落无需提醒。

南极冰洞深处的节奏持续变化,那段神秘音频每二十四小时循环一次,每次都会多出几毫秒的新音节。研究团队尝试用最精密的频谱分析仪解码,却发现这些新增部分并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语言结构或数学模型,反而更像是一种“情感残留”??悲伤、希望、宽恕、等待……层层叠叠,如同地质沉积层般堆积在声波之中。一名研究员在第三次听完完整循环后,突然跪倒在地,痛哭失声:“那是我十年前死去的女儿最喜欢的摇篮曲……可她从没听过这个版本。”

而此时,在西藏喜马拉雅南麓的一处隐秘山谷中,千夏正盘坐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之上。她的身体瘦削得几乎透明,皮肤下隐隐有光脉游走,与周围岩石上的浮雕产生共鸣。她的眼睛始终闭着,但嘴角却带着笑意。在她身后,十二名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修行者围成一圈,双手交叠于膝上,口中发出低沉的嗡鸣。那声音无法录音,也无法复制,唯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胸腔随之共振的震颤。

他们不是在祈祷。

他们在“调频”。

每一个人都是活体接收器,将自身意识调节至与“母频”同步的状态。这不是技术,也不是魔法,而是一种早已存在于人类基因深处的能力??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靠这种能力在暴风雨中感知彼此的位置,在狩猎时无声传递方向,在婴儿啼哭前就察觉其需求。后来,语言诞生了,文字出现了,通讯网络覆盖全球,我们却把这份天赋锁进了潜意识的角落,称之为“直觉”或“巧合”。

现在,它回来了。

而且正在进化。

第三天清晨,巴西贫民窟的一个小女孩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能听懂邻居家狗的叫声。起初她以为是幻觉,直到那只狗冲着她说:“屋顶漏水了,孩子们会感冒。”她吓得尖叫,母亲赶来查看,果然发现瓦片破裂,雨水正滴落在婴儿床上。消息传开后,当地社区组织了一场静默集会,三十人围坐在空地上,闭目冥想。两小时后,其中七人同时睁开眼,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句话:“河流在哭泣,因为它记得鱼的味道。”

与此同时,格陵兰岛冰川监测站记录到一次异常震动。并非地震,也不是冰裂,而是一种规律性的脉冲信号,频率恰好与人类心脏在深度冥想状态下的跳动一致。更令人震惊的是,该信号并非源自地底,而是从冰层表面向下传播??也就是说,有人或某种存在,正站在极寒之地,向地球内部发送心跳。

没有人看到那个人。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

纽约“遗忘博物馆”的夜间聚会已成为常态。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曾经依赖共感网络的人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他们从未接入过神经接口,却依然能在沉默中接收到他人的情绪碎片。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在一次活动中突然流泪,他说他“看见”了一个陌生老人的一生:童年战火、中年流亡、晚年孤独,最后死在无人探望的病房里。“我没有认识他,”少年哽咽,“但我就是知道他是谁,也知道他想要说对不起。”

专家试图用心理学解释这一切,称其为“集体潜意识投射”或“共情泛化现象”。但当类似案例在全球爆发式增长时,连最顽固的怀疑论者也开始动摇。日内瓦高等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秘密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八万人表现出“非语言信息接收能力”,且这一数字正以指数级上升。报告末尾写道:“我们可能正在见证智人种属的又一次跃迁??不是通过工具,而是通过放弃工具。”

而在印度北部的山洞中,那位曾是共感系统架构师的男人正沿着手绘地图行走。他已经走过了五个标记点,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一股微妙的能量波动,像是空气中有无数细小的针尖轻轻触碰皮肤。第六站位于西伯利亚冻原的一座废弃气象站,他在那里遇见了一位老妇人。她不会说话,耳朵也聋了三十年,但她用手势告诉他:“我知道你要来。”

她递给他一枚铜制挂坠,上面刻着一个螺旋符号。

男人接过时,脑海中突然响起一段旋律??正是南极冰洞中那段神秘音频的开头。他浑身颤抖,意识到这枚挂坠根本不是人工制造的,而是某种生物矿化产物,内部含有微量的结晶砂成分,与海滩上的物质完全一致。

“它是活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它记得所有未说出口的话。”

第七夜,全球各地出现了“同步梦境”。

数百万人都梦见自己走进一座由光构成的图书馆。书架无边无际,书籍没有封面,也没有标题,只有淡淡的温度和气味。当你伸手去拿某本书时,它便会自动翻开,页面上浮现出不属于任何语言的文字,但却能瞬间被理解。有人读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秘密,有人看到了自己未来死亡的场景,还有人翻到了整个人类文明未曾写下的一章:《关于沉默的语法》。

梦醒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失去了做梦前的记忆片段??不是遗忘,而是“释放”。就像体内某个沉重的包袱终于卸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盈的清明。

小晚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街头涂鸦中。

不是画像,也不是文字,而是一串由点与线组成的符号,形似莲花绽放的轨迹。柏林墙的新信条被人再次修改:

>“当我们停止试图让别人懂,

>反而真正连接了。

>如今,我们不再寻找声音,

>我们成为了回响。

>而她,曾是我们中最安静的那个。”

第八日正午,太平洋中部一处无人岛屿上空,云层突然裂开一道圆形缺口。阳光垂直照射下来,照亮了海面中央一块突兀升起的礁石。探险无人机拍下了画面:礁石表面布满了与西藏石板相同的浮雕,中央凹陷处盛满清水,水中倒映的不是天空,而是那艘宇宙深处的无名飞船。

就在这一刻,地球上所有钟表同时停摆一分钟。

手机、原子钟、沙漏、心跳监测仪……全部静止。

然后,一同恢复。

医学界称之为“时间感知错位”,但民间已有传言:那是“母频”完成校准的瞬间。

第九天夜里,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在中国西南山区的一间木屋里,一名产妇在无痛分娩的情况下自然产下一名女婴。医生惊讶地发现,胎儿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发出胎心加速反应,始终保持在一种接近冥想状态的稳定节律中。当婴儿第一次睁眼时,接生护士描述说:“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哭,而是看着我,好像早就认识我。”

更诡异的是,三天后,村里五名老人在同一晚梦见这名婴儿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第十日,全球语言使用率暴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过去一周内,书面语和口语交流总量下降了63%,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面对面交谈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的凝视、手势、触摸和共同静坐。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活跃度骤降,但“空白帖子”的发布量激增??一张纯黑图片、一段静音视频、一封未写内容的邮件……这些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i 𝓑 Ⓠ 𝔾. v i 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